项梦琦 段晓楠

摘 要: 信息网络的发展及信息交流的多模态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模态教学应运而生。但是多模态教学的应用仍存在各种弊端。为了解决多模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多模态教学理论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设计了新型的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为期九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九周课程结束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设计的新型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验证、分析和改进,以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多模态教学 实证研究

一、多模态教学国内外综述

多模态教学是在多模态理论指导下,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意义构建的多模态系统协同成为最有效的意义表达和交流方式,并指导学生借助多模态手段构建意义。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模态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在多模态交互中内化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西方,最早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教学的是New London Group (1996)。他们认为英语识读能力应该反映多模态和多文化的特征。2000年,Stein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Multimodal Pedagogies),他强调课程、教学和评估都应以多模态为中心开展。2002年,Royce在英语教学课堂实践基础上,探讨了多模态教学方法论及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Bonsignori V (2018)探索了电视剧、电影等多模态载体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多模态教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Shui, CQ (2017)探究了在MOOC背景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Wang X (2017)则探究了多模态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国内,顾曰国(2007)、胡壮麟(2007)等是最早研究多模态话语与外语教学关系的学者。张德禄和丁肇芬(2013)运用多模态体裁理论开展外语教学程序研究,使教学程序在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框架的基础上实现模式化。芮燕萍,冀慧君(2017)将多模态教学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中,在为期16周的实践中证明多模态教学实践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宋英(2017)、方敏(2018)在多模态教学背景下,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综上分析,国内外关于多模态教学的研究还是相当活跃的。主要表现是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即图像、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促进多模态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现行多模态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模态教学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官能,变革了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模态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师往往会忽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所谓的多模态教学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现象,只不过这种灌输方式从黑板变成了计算机。加之一些教师会将课堂PPT传至班群,导致部分学生不记笔记,游离课堂。一些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多模态教学带来的多种感官享受而不是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从教学过程来看,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不会提前预习,对课程内容比较陌生,因此当老师讲课速度过快或涉及内容比较复杂时,常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从教学评价上看,教师和同学之间交流不足。教师不能及时受到学生的教学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也无法及时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现行多模态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课题组成员在为期九周的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一种新型多模态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引入翻转课堂,构建了旨在彰显翻转课堂和多模态教学特点和功能的新的教学模式,即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型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的特点,课题组在多模态教学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的翻转互动方法。以建构主义(Papert ,1993)为指导,课题组认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互补等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新型多模态翻转课堂的模型建立在前期教学理论和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在九周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最后在定性(学生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多模态翻转课堂模型的效果加以验证。

(一)课前多模态资源的翻转互动

教师课前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模态资源,例如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这种多模态的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仅仅提供多模态资源而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那幺再吸引人的多模态资源也不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中的课前多元互动引入多模态资源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创建微信交流平台。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在微信平台发言,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将作为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传统课堂中“满堂灌”、交作业的教学方式仅仅建构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单向联系。基于翻转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课题组借助微信平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观点,也可以看到并评价他人的观点,在学习、吸收、反驳中促进知识内化。教师可以加入微信平台的探讨,提出观点,也欢迎不同的观点。教师会充当调节者的角色,促进课前讨论的顺畅进行。除了讨论内容的多元化以外,同学发言形式可以多样,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载体(音乐、视频、文字等)表达观点。

(二)多模态课堂的翻转互动

学生课前的互动学习只能完成对新知识的简单认知,对于更复杂的深层问题,则需要多模态互动。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重点是生生互动、课堂报告、小组互动和小组协商。课前的微信平台分享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师会在上课前5分钟到10分钟解释一些共性的困惑和普遍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补充知识加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中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动权。学生间的观点碰撞互动,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是课堂的核心。小组自由讨论,师生课堂对话,生生自由对话是具体实现形式。针对一个论点,任何学生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发言。观点一致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共同查找资料;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可以自由举手反驳。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化思考,加深理解。

(三)课外多模态评价的翻转互动

多模态评价体系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对图像、文字、色彩、视频、声音等因素进行多方位交际和学习,并以此作为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方法”(王慧君,2015)。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评价是以多模态理论为主导,构建起一个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为辅的评价体系。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评价不单单是老师对同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对自己、其他学生、老师提出评价。将翻转课堂引入多模态教学评价中就是突出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环节,尽量使评价体系翻转化。学生可以在自我反思、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中不断成长。教师可以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调整上课模式,使课堂呈现良性发展,师生之间也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的具体实现

根据多模态翻转课堂的构建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项目组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年级有145人,分三个学习班选修本门课程。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第一课“人性的本质”为例,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的实现过程大致如下:

(一)准备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和翻转互动。具体来说,第一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人性本质的辩证认识。上课前,教师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了一些关于人性的多模态资料(自制视频、电影《战马》和《狗镇》、教材P121-P134,PPT等),同时提出问题:“基于课前学习,你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还是人生来本无善恶?”同学在上课前,必须就该问题在微信平台提出见解。学生在微信平台的参与度将作为平时成绩指标之一。

(二)实施阶段

在多模态翻转课堂实施阶段,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先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梳理各学派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并对学生在微信平台的发言做出点评。在接下来的80分钟里,学生根据对人性的看法站队,组成三组队伍。这三组队伍相互辩论,穿插教师点评,在辩论和点评中促进同学对人性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包括个人汇报、小组讨论、参与活跃度、卷面成绩、同学互评、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十分重要。例如,“人性”这个专题结束后,我们收集了同学对此阶段的课前资源质量、微信平台效果、上课模式等方面的反馈。通过这种翻转评价,教师不仅能更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吸收学生的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五、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实施效果

九周课程结束后,我们通过定性研究(访谈调查)+定量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实施效果进行验证。课题组设计了问卷,问卷设计角度如下:

1.同学对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接受程度

2.同学在多模态翻转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3.多模态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4.多模态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5.多模态翻转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作用

评价等级为5级,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141份,回收率达97.24%。

基于上述问卷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问卷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对多模态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教学满意度、课堂参与度都较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得到显着提高。

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在六个班随机抽取20名同学访谈。20名同学中,17名同学表示希望能将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运用于其他课程设计中,2名同学表示该模式效果一般,仅有1名同学表示反对。

从问卷和访谈反馈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成果显着。

六、结语

传统的多模态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传统的多模态教学基础上引入了翻转课堂,将多模态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模式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原有多模态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中国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Bonsignori V.. Using films and TV series for ESP teaching: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J]. System, 2018.

[2]Papert S.. The Children 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3]Royce. T..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 TESOL Quarterly,2002,36(2):191-206.

[4]Shui C. Q..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 in the MOOC Context:A Case Study of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M].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7.

[5]Stein, P.. 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 TESOL Quarterly,2000,34(2):333-336.

[6]The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 London:Routledge,1996.

[7]Wang X..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Multimodal Teaching[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ports, A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17.

[8]方敏.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评《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8):125.

[9]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10]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11]芮燕萍,冀慧君.多模态听说教学对口语焦虑与课堂沉默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7(06):50-55

[12]宋英.大学生英语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74-81.

[13]王慧君,王海丽.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2):70-76.

[14]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2013(3):39-46+56.

该文章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10295014Y;项目名称:高校翻转课堂学生间角色分化问题分析和平衡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