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芷萱

摘 要: 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窘迫局面,中国一批知识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力图“自强”、“求富”,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张之洞和左宗棠。本文首先分析了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其次分析了张之洞和左宗棠主导的“富国强兵”之策的主要政策及措施,再次分析了两种“富国强兵”之策的异同点,最后指出了两种不同的“富国强兵”之策对当地的影响。由于洋务运动的多元性,张之洞和左宗棠分别在“富国”、“强兵”两个方面做出了大贡献,二者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同时二者在任职地区,无论是工业发展方面还是军事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大贡献。

关键词: 晚清洋务运动 富国强兵 张之洞 左宗棠

一、晚清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

晚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承载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迅速衰败的一个时期,见证了中国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全过程。晚清的开端便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从这时开始,清朝统治阶级的力量开始衰落,中国国内危机四伏,同时还面临列强的侵略,可谓内忧外患、局势堪忧。

在这个时期,晚清社会有着三个醒目的特点:一是社会动荡不安,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国内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思想被彻底唤醒,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起义军便是太平天国,其势力曾经席卷半个中国,可见社会动荡程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二是经济萧条凋敝,因为中国国内反帝反封建战乱不断,同时还被西方列强侵略,国内人口急剧下降,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战争消耗着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导致社会生产方面停滞不前,整个社会经济每况愈下;三是西方势力涌入,随着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商品随之涌入中国,无论是商品的倾销还是思想的侵入,都给曾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当头一棒,正如冯天瑜先生所说:“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开端,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作为一种整体水平已经超前的文明形态,以入侵者的姿态首先从军事上,既而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给中国人以当头棒喝,宣布东方农耕文明优势地位及封闭状态的历史性终结。”由此可见,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并不乐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涌现了一批仁人志士,高喊“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由此展开了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序幕。

二、张之洞、左宗棠“富国强兵”之策的主要政策及措施

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国内不断涌现的农民起义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可谓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时期的一缕曙光。因此,在晚清时期,涌现了一批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洋务派),他们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经营和管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既促进工业化、近代化的发展又保留封建性、阶级性,迎合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洋务派的主要思想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有推进“富国强兵”、“自强求富”的晚清二杰——张之洞及左宗棠,以下是他们二人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张之洞的“富国强兵”之策

1.富国——工业化建设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曾在《筹议海防要策折》中提出,要把“储人才”、“制器械”、“开地利”三者结合起来,强调“有人才而后器械精,有煤铁而后器械足”,因此他在湖北地区大兴修建炼钢厂、炼铁厂,最着名的有汉阳铁厂。在当时,汉阳铁厂享有“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的美誉,是亚洲第一家集开矿、采煤及炼铁于一身的大型钢铁企业。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在湖北地区监修了芦汉铁路及粤汉铁路,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交通便捷性,强调了铁路在国民经济运行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强兵——兵工厂、海防建设

面对数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张之洞深刻地意识到了强兵的重要性,因此在洋务运动中主张兴办兵工厂,湖北兵工厂就能很好地佐证他的强兵兴国思想。对于建设湖北兵工厂,张之洞本着“求新、求大、求全”的原则,先后在湖北境内建立了枪厂、炮厂、枪弹厂等一系列兵工企业,为后续抗击外国侵略战争提供了军火支持。同时,张之洞还有着超前的海防思想,他主张水陆兼包,并且要善于利用水雷,同时加强炮台建设,因为他认为“海防之要,在于筑台购炮。如新式炮台林立,形势雄壮,敌自不敢内犯粤东”。

(二)左宗棠的“富国强兵”之策

1.富国——工业化建设

左宗棠任职两江总督时,为了加快徐州的工业化建设,以及妥善开发利用徐州当地丰富优质的矿产资源,刚上任便积极筹划创办徐州近代化煤矿厂,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以极快的速度建设新式煤炭工业,充分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还促进当地的工业化、近代化发展。

2.强兵——军队、装备建设

在近代中国面临外国列强侵略威胁的形势下,左宗棠明确提出“海防塞防并重”的思想,他还积极参与军事行动,成功收回伊犁,并巧妙裁撤雇佣军。左宗棠具有先进的军事思想,例如他认为兵源应广泛,将领应多用武官,这一思想与他在建设湘军队伍时大有不同。与此同时,左宗棠推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坚持军事船只自给自足,因而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为清王朝的海上作战提供了装备支持。

三、张之洞、左宗棠“富国强兵”之策中举措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张之洞、左宗棠“富国强兵”举措之共性

1.创办企业性质相同

无论是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还是左宗棠的徐州近代化煤矿厂、福州船政局,二者创办的企业均属于官僚资本主义,均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即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工业的一种组织形式,同时也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近代化企业的重要形式,这种模式表面上属于资本主义的新兴萌芽,但本质上具有封建性和阶级性。

2.企业管理制度相同

张之洞及左宗棠对于其创办的近代化企业采取的是封建化的管理制度,与西方社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主要原因是张之洞、左宗棠本身就是封建官僚,所以在治理企业时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措施也是情理之中。

3.创办企业目标相同

无论是张之洞还是左宗棠,他们创办以上近代化企业的初衷和根本目的都是和西方列强侵略势力抗衡,发展清政府的军事、经济硬实力,始终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准则,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展,摆脱对外国资源的依赖,自给自足,并且不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源,自成一派。

(二)张之洞、左宗棠“富国强兵”举措之差异

1.主要军事思想不同

张之洞主要推崇海防建设,并且强调炮台的重要性,较为片面。而左宗棠则主张“海防塞防并重”的思想,认为单方面强调海防或者塞防是不足以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军事思想的不同,会导致二人在构建军事机构和军队建设上存在差异。例如,张之洞的军费支出主要用于建设炮台和海上防御,而左宗棠的军费支出则同时建设海上防御和边塞防御。

2.经费来源构成不同

张之洞修建汉阳铁厂时,其主要经费来源是自筹资金,广泛吸取民间资本,清政府拨款为辅助,而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则主要利用政府资金,民间集资为辅助。二者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二人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左宗棠处于洋务运动早期,这时清政府还处于看好洋务运动救国作用的阶段,因此政府拨款资金充足,而张之洞的“富国强兵”之举处于洋务运动的中后期,此时清政府处于惫懒阶段,并且前期的资金投入未见成效,所以对张之洞所建设的工厂企业资助略少。

四、张之洞、左宗棠“富国强兵”之策的实地影响分析

(一)张之洞“富国强兵”举措对湖北地区的影响

张之洞在湖北地区大兴修建近代化、工业化企业,并且注重军事建设,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如武汉等多地区的早期工业化发展,同时使得武汉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城市。并且,张之洞在湖北兴办的钢铁综合企业,建立了相对完整统一的近代工业发展体系,无论是汉阳铁厂还是湖北兵工厂,都为湖北奠定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湖北纺纱局、缫丝厂及芦汉铁路、粤汉铁路的修建都促进了武汉近代商业的快速发展,为武汉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

(二)左宗棠“富国强兵”举措对徐州、新疆地区的影响

左宗棠在徐州修建徐州近代化煤矿厂,不仅有效利用了当地的优质资源,还带动了当地煤炭业的发展,促进了徐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结构优化,并且为建立一种新型近代化企业提供了一个范例。

左宗棠在新疆地区的重大功勋主要有收复伊犁,这对于维护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并且左宗棠的西征行动不仅“符合当时国家的利益”,还“对这次战争起到了积极因素作用”。左宗棠的军事练兵思想,不仅团结了新疆地区人民,还为国家训练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士。

五、结语

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积弊的现状,一批仁人志士主动挑起了复兴国家、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重任,并由此掀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最典型的代表有张之洞和左宗棠,而由于洋务运动的多元性,他们分别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针对“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展开了与之相对应的工业化、近代化、军事化建设,并且始终牢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神,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化企业,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模式,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开启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建设,向着“自强”、“求富”的终极目标前进。两者无论是工业发展方面还是军事建设方面都做出了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天瑜,着.中华开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2]陈旭麓,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筹议海防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4]苑书义,编.张之洞全集——添募水陆勇营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5]洪源.阿古柏政权的本质和清兵西征的意义[N].光明日报,195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