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芳

摘 要: 思维导图是“21世纪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在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入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可以改变传统的阅读思维习惯,改善阅读体验,强化阅读效果,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本文从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总结了思维导图具有“六性六力”的优势。

关键词: 思维导图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六性六力”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极强的艺术形式,它充分赋予诗人自由情感倾诉和个性追求表达的可能①,现代诗歌教学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现代诗歌的自我主体张扬、表现技巧创新、诗性大于常规,内涵深远无垠等特点②,也使其成为职校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鉴赏能力要求。学生除了理解诗歌的表层含义以外,还要探究诗情内涵,明晰写法外延、掌握赏析方法等,如此之高的“悟性”要求,使得学生阅读体验感较差。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改善阅读体验,强化阅读效果,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另一个国度。

被誉为“大脑的瑞士军刀”的思维导图是由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创造的,是“21世纪革命性的思维工具”。作为一种创新、简单、高效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基础是“放射性思考”,其特点在于图文并重,以变化多样的图文层级形式呈现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以丰富多变的图像、线条、颜色等触发理解点,重建记忆链,利用思维、阅读、记忆等规律,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与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笔记方法相比,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更形象直观,更符合人脑的认知规律,能够让我们在大量的阅读资料中快速筛选,准确提炼出阅读文本传递的信息本质,做到“去芜存精”。将思维导图引入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改变固有的诗歌阅读思维习惯,具有“六性六力”的优势。

1.激发阅读的趣味性——自主思维能力

现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语言高度凝练,学生在阅读时面对隐晦深奥的诗歌语言会望而却步,往往缺乏兴趣、意兴阑珊。传统文字笔记模式讲究整齐规范,从视觉上看比较枯燥单板,不具有吸引力,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可视化”,将高维度思考与图文并茂形式结合起来,丰富多变的图像、线条、颜色,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关注。荀子说:“目好色,耳好声。”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有颜色、有图像感的画面,这种形式会让人眼前一亮。在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阅读的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2.锻炼阅读的条理性——归纳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与传统思维工具相比,模拟大脑结构,体现大脑的自然功能,具备逻辑归纳的特点,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出的“核心图文”,能帮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准核心、提炼关键,进行全面的逻辑梳理和归纳,充分锻炼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全诗以“距离”为中心,用九组“不是……而是……”层层深入,把我们带到了那种痛苦的最遥远的距离。针对这九组意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逐一进行梳理,比较机械呆板,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借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画”出九组意象,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自觉地进行二次提炼,运用关键词和关键图像进行概括、组织、优化,然后输出。这个过程就像一个“瘦身”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又是自身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3.把握阅读的整体性——分析思维能力

现代诗歌的理解要从寻找意象、分析意象入手,最终要把握诗人于意象中寄寓的情感,这种从点到面再到立体的思维方式,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整合能力。思维导图所展现的是立体(三维)甚至多维空间,着眼于全局,能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立体多维度地鉴赏诗歌,使得鉴赏能具有高度的全局性、整体性。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一张思维导图,往往就可以概括出整篇诗歌的核心要点。绘制的过程即是运用图解的形式诠释整首诗歌的思维过程,这就是:“One page control”,一页掌控的能力。例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偶成》,诗作简短,曲折回环,抓住冬春之交的独特情景作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永存的信念,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整首诗进行自我诠释,学生能结合作者、时代背景、诗歌意象、诗歌情感等进行整合分析,形成阅读感悟。

4.培养阅读的联想性——发散思维能力

“核心图文”是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核心”,就是每一张思维导图总是从中心开始的,每一个词或图像都能成为一个子中心,向四周放射开去,形成无穷无尽的分支,最终呈现的是一幅放射状的思维图谱。这种从中心向外无限扩展的放射状思考方式,是大脑的基本运作方式,也是发散思维方式。这种发散思维方式与现代诗歌阅读思维方法,是极为契合的。当在诗歌中找到一个中心(意象特点、语言特点、表现形式、诗人情感等),然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关联想,这时大脑的大门就像被一把钥匙瞬间打开,大脑里千万个信息储存空间随之打开,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源源不断地产生,这样创造思维能力在这种放射性、发散性的联想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5.挖掘阅读的深入性——逻辑思维能力

现代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较难的文体,在阅读时需要学生进行多重对话——学生与诗歌意象的对话、学生与诗歌语言的对话、学生与诗歌表现技巧的对话及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对话等,对话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现代诗歌不同于小说、戏剧等具备生动情节、鲜明人物的文学体裁,现代诗歌简约但不简单,蕴涵深远之意,往往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实现深层次的生本对话,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有效阅读。如裴多菲的现代抒情诗《我愿意是急流》,部分教师会把其作为爱情诗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是浅显的,无法区别于裴多菲众多的爱情诗,特别是那首十分相似的《我愿意是树》,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为什幺诗人选择“荒林”、“废墟”、“破旗”等悲凉的意象表达爱情。在教学中出示用思维导图归纳的诗人裴多菲的生平,把裴多菲短暂的一生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坎坷的一生”、“抒情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抓住其中“战斗的一生”,以及《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写于匈牙利抗战前夕的特殊时间点,学生就能挖掘到诗歌中超脱于爱情的更富有深意的爱国之情。这首诗就跳出了普通的爱情诗范畴,可以看做政治抒情诗,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不再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柏拉图曾经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思维导图的好处就在于能用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鼓励阅读的多元性——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诗歌注重运用多样的修辞方法营造意涵丰富的意境,讲究的是“可感与不可感之间”,也就是学生通常所认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代诗歌教学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文本形成感知、理解,达成某种解读的共识。由于学生个体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个体的阅读喜好存在不同的偏好,会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个人化的主观评价。对此,我们要在合理的文本解读范围内,鼓励阅读的多元性。思维导图的原理是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的图形,每个人的大脑结构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阅读的联想点和深入点也是不同的,最终形成的思维导图一定会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样一篇诗歌,在课堂教学达成解读共识的基础上,学生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依然会呈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积极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育在阅读中不断得到提高。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思维导图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并非所有文本都能适用,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更不能舍本逐末,在使用时必须结合教学实际,立足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思维工具的功效。

注释:

①②孙颖.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参考文献:

[1]孙颖.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刘艳.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3]何元宾.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河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