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摘 要: 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有了显着的发展,但是一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儿的交往关注情况还显不足。本文通过对大班教师进行调查,了解现在的教师对于大班幼儿交往情况的关注程度,对于幼儿交往中产生的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并在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促进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为未来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班幼儿 社会交往 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系统地开展下去。当代幼儿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体,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的交往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耐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形成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1]。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交往认知等,较中班幼儿而言,有了明显提升。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在与幼儿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与关注,对大班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了正常的同伴交往。教师对于大班幼儿的交往情况给予关注,并通过幼儿的交往情况发现交往问题与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因此教师适时的关注与指导往往能影响幼儿未来的社会发展。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Y市15所幼儿园的120位大班教师。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3.调查内容。

教师对大班幼儿的交往方式、交往认知、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幼儿心理等情况的关注程度,各项采用四级评分法,分别是非常关注、经常关注、较少关注、从不关注,共20个题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对大班120位教师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成功收回120份,其中108份有效。结果分析如下:

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大班幼儿交往的关注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可是这种关注并不深入,很多教师不能真正细致地对幼儿的交往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从数据的大致分析来看,对于总是观察的和经常观察的差别不算太多,说明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儿的关注程度算是比较高的,但是经常关注的比例比总是关注的比例要高一些,这说明教师的关注还需要加强。很少及从不和前两个相比差别较大,它们所占的比例很小,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教师忽略了一日生活中对于幼儿交往的关注,关注幼儿的交往对幼儿未来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

1.教师对于幼儿交往方式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表1的数据统计观察教师对于大班幼儿交往中的小细节关注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缺少对于幼儿交往方面的一些细节的关注。这些交往的礼仪及幼儿是否交往,是交往中必备条件之一,影响幼儿交往质量,教师对于这些方面的关注程度很重要,往往影响幼儿交往的第一印象。

2.教师对于幼儿交往认知的关注程度。

游戏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类型,还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时机。它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使幼儿逐渐接触同伴,并愿意和有计划地交往,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通过表2的分析发现在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会仔细观察并分析幼儿活动中的交往认知和交往内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教师忽略这些。

3.教师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关注程度。

表3的这些数据需要教师平时做一些观察记录,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大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多多鼓励,并创造一些机会引导他们跟交往比较积极的幼儿一起游戏。同伴的吸引与友好和老师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幼儿之间解决矛盾,老师的辅助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表3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

4.教师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注程度。

在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过交往,能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幼儿时期的社会交往不仅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通过表4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大部分教师注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教师对于幼儿交往中心理因素的关注程度。

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幼儿,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整个活动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改变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有心理缺陷、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还要密切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促进每个幼儿都健康快乐。通过表4的数据分析虽然有部分教师在某一方面忽略了幼儿的心理观察,但是总体来说教师对于幼儿的心理关注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于特殊儿童也能给予帮助分析与指导。

对大班幼儿来说,在园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教师对幼儿交往水平的关注能及时纠正大班幼儿交往中的不良行为及问题矛盾。关注的程度越高,分析的内容就会越深层次,虽然教师不必每次都介入幼儿的交往,但是通过对于幼儿同伴交往及社会行为和能力的观察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建议与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现在的教师对大班幼儿交往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但也有部分教师忽略对幼儿交往方面的关注,基于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日常生活中做好观察记录。

在游戏中做一些观察记录,然后进行分析,了解班级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关注一些交往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在游戏中多多鼓励,并创造一些机会引导他们跟交往比较积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我觉得同伴的吸引与友好和老师的鼓励非常重要。因此,班级里有些需要小朋友帮忙的事,如到其他班级借还物品等请他们去,他们开始有一些胆怯,一段时间下来更能干了,胆子大了,话匣子就打开了。又如,创设角色区,尊重幼儿的选择,与好朋友在一起游戏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放松,有利于交往能力的发展,等等。

2.增加一些交往类的活动,锻炼观察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活动,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交往方法,也可以通过节日活动增加交往机会,幼儿互相活动“大带小”制度,等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先进的、多彩的、互助的社会。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指幼儿在集体中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平等、独立、自愿结合、互助互惠横向的友好关系。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通过这种同伴交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同伴经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对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3]。

3.游戏中关注和引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主,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游戏。教师除了要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还要在游戏过程中时刻关注幼儿的游戏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大班幼儿会与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有时是积极的,有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有效介入或积极引导就非常重要,教师可以以角色身份参与其中,也可以以同伴身份和幼儿一起商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4.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交往综合分析。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4]。借助家庭环境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与家长沟通分析幼儿在家的交往情况,结合家长的观察与园内的交往情况综合分析幼儿的水平。

5.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消除幼儿的不安心理,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可以请大年龄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这样,大班幼儿懂得交往中必须有责任心、互助心。

参考文献:

[1]方建移.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顾玲玲.大班幼儿同伴交往个案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某公办园为例[J].读天下,2017(3).

[3]龚浩然.游戏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幼儿教育,2003(3).

[4]陈晨.大班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研究[J].知识文库,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