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羽蘅

摘    要: 建筑遗产反映了一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特征,是人类的珍贵财富。作为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成功代表作,杭州湖边邨建筑群将老旧的历史、文物保护石库门建筑改造为历史精品酒店向大众展示建筑遗产的人文魅力。本文基于改造方案的原真性原则对该项目的物质保护及感知信息进行诠释,展示该项目在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原真性    建筑遗产    保护利用

湖边邨建筑群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长生路57号,步行至西湖核心区域不到100米,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该建筑群占地2500多平方米,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原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张义纯投资修建,为当年西湖边的高级住宅,是杭州建造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新式联排石库门里弄式建筑,并于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该建筑群虽然面积不大,但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分为居民、纪念馆及尚未开发的历史建筑。在该项目启动前,建筑群内居住着70余户居民,但因建筑年久失修,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居住条件简陋,且建筑群内搭满了违章建筑,与周边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影响城市建设美观。建筑群中的23号楼曾作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办公地点,是韩国游客到杭州的必游之地,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该栋建筑于2007年正式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对游客免费开放,后于2012年被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建筑群内还留存着两幢隐逸于高楼大厦群落中的西式花园别墅,一幢名为隐庐别墅,主人是当年国民党少将吕民贵,别墅坐北朝南,别墅的主楼有一条门厅大走廊,四根四米多高的爱奥尼柱支撑着立面,柱子底部还奠上了石质雕花底座,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另外一幢别墅为蕲王路16号老洋楼,在修复之前已是“颓态尽露”,原来的大房间已被隔成多间小单间,虽无人居住但从建筑的外立面到内部都已是残破不堪。

1.核心理念

1.1原真性的基本概念

原真性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西方,对应的英文词汇为“Authenticity”。原真性最早并非出现在建筑学的领域,它的概念范围广阔,包括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关于历史建筑“原真性”的讨论最早出现于1964年发布的《威尼斯宪章》中,其中提出“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1]。此后,在原真性的研究上西方和东方都有了相当积累,并产生了一定的争论。西方对于原真性的概念基于“唯一性”的观点,认为建筑物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不是重复生产过程的产品,不应当重复性地生产;东方对于原真性的看法是基于一种长期的传统观念,常更换建筑的物件和材料,以保持整体性和传统工艺的延续不断。1994年在日本奈良召开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会议”中原真性被重新定义:“原真性不应被理解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应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确凿有效,原真性的原则性就在于此。”[2]

1.2建筑遗产的原真性

建筑遗产指的是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属于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1975年《关于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指出,建筑遗产的概念“不仅包含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还包括那些位于古镇和特色村落中的次要建筑群,以及他们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1985年3月,欧洲理事会通过的《欧洲建筑遗产保护公约》中提及建筑遗产的概念包括纪念物、建筑群及地区这三类永久性财产。

我国着名学者阮仪三指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途径为维护对木构建筑的保护,修复要以“原真性”为原则,复原、重建应慎重,以及促进新建筑的创新这三大原则[4]。建筑遗产的原真性信息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物质信息与非物质信息的原真性。物质信息一般指的是材料、结构等工程技术层面的物质结构及装饰符号等可感知特性,而非物质的信息则主要体现于建筑遗产的功能传承,空间的符号等与场所、生活等息息相关的内涵[5]。

2.原真性思想下杭州湖边邨建筑群保护利用项目

2.1保护利用项目概述

2010年初经杭州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杭州市历史建筑管理中心及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批准,杭州湖边邨建筑群的整体保护利用项目方案以“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开展。经过近三年的反复考证、细细打磨,该酒店于2012年年底投入试运营。该酒店因真实的历史场所还原感获得第五届中国最佳设计酒店的“最佳历史传承与保护”奖、第六届“最佳酒店设计大奖”、第八届设计酒店“最佳艺术人文大奖”等众多奖项。

2.2基于物质信息的真实性传承

2.2.1建筑遗产的物质组成

石库门建筑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兴起,但在随后的五十年里,旧式石库门受到西方的建筑影响进一步深化,建筑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新石库门”建筑风格。新石库门风格的主要标志为建筑的外立面的清水砖砌墙面及更西化的门楣的装饰。因清水墙面是新石库门建筑最核心的特征要素,湖边邨建筑群的保护利用项目对其进行了重点关注,以下将具体说明:

通过湖边邨建筑群的现场的勘查表明现有的清水墙面至少经历过三次以上的修复,现存的清水墙面,可清楚看到多次修复后残留在砖表面的砂浆,以及切割机、角磨机切割打磨的痕迹。并且后期修补用的水泥和原始材料相差明显,青砖近地面处由于潮气上升,碱化严重。基于建筑遗产原真性的思想及本建筑群活化利用为高端精品酒店这一功能考虑,湖边邨建筑群清水墙外立面的修复将依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现有的清水墙面为重要的建筑遗产价值核心部分,清水墙面的效果不得破坏;保护利用方案中将针对清水墙面多次修复后的残留痕迹进行保留。在保护性修缮过程中将采取可识别的材料,让修缮工程及更换的部件得以区分和辨认;破损严重的砖必须进行修复以满足对安全性及基本美学的需求,但对于风化不是很严重的砖及其表面基于原真性原则应该予以保留;因项目涉及在室内安装空调、地暖等现代设备,更应注意墙面的防潮处理,并应注意其方案的可靠性、耐久性及安全性。

2.2.2建筑遗产的感知特性

除了在外立面修复等瓦作工程,横梁、木地板修复等木作工程等建筑的物质组成以外,保护利用项目大量运用了符合原真性的装饰符号以增强体验者的时代带入感。“还原历史,修旧如旧”的思想体现湖边邨建筑群的处处细节,室内装饰元素均通过史料的查阅及专家考证按照民国简约风格进行设计。酒店内大部分家具都是设计团队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民国时期的老家具。因版画为湖边邨建筑群初建时流行的文化元素,该项目大量运用了版画的装饰元素,且所有版画均出自我国着名版画家陆放,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结合杭州风景的绘画主题呈现道地的杭州民国味的精致气质。

2.3基于非物质信息的真实性诠释

原真性其中的非物质信息主要体现在建筑遗产的功能及空间能否反映“原初”。原始的功能是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遗产最佳的使用状态式延续“初始功能”。湖边邨建筑群的功能根据年代的不同,虽然居住的人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始终为住宅。湖边邨建筑群的保护利用项目将该建筑群活化为精品酒店,因此建筑群的功能仍旧为居住,只是从私人住宅变为面向大众的商业空间。

区别于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不应该将建筑遗产“圈养”起来,使其远离人们的生活,应该思考如何以一种新的方式使这些建筑获得“新生”,焕发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湖边邨酒店所作的一项调查,不在少数的入住客人因入住酒店对民国文化、石库门建筑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表示对类似的历史文化会做一定的关注。从这一角度来看,湖边邨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是成功的,它让建筑遗产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让原本在人们眼中“不可触及”的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

3.结语

基于原真性的建筑遗产的案例在学界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这些案例多基于政府主导的保护利用案例,案例中的建筑遗产多保护利用为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传统形式。杭州湖边邨建筑群保护利用项目引入民营资本将民国时期的石库门建筑群活化为历史精品酒店,在项目的设计方案中始终贯彻原真性原则,使历史走近生活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东南文化,2010(4):30-37.

[2]邹青.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原则”的理论探讨[J].南方建筑,2008(2):11-13.

[3]郑林伟.从“原真性”出发理解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05(3):22-2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范式研究——以杭州湖边邨酒店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83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