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    要: 在我国目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背景下,亟需加强创业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如何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虽然大多设立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依据和逻辑体系。需要依据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理论和地方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分解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体系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素质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期,由过去的资源型经济模式向创新型经济过渡。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许多地方发布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计划。为实施该战略,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作为学生培养七项主要素质之一。为达到教育推动创新的目的,许多高校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各类型高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存在零散和同质化的现象。由此,如何设置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当前各类高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根据人才素质等教育理论探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依据。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导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一)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首先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背景下,国家需要各层次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创新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战略转型。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既需要领军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又需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才,还需要创新创业参与和服务人才;既需要面向世界和全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又需要面向地方和服务地方的创新和创业人才。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生的组成、资金的来源、实践的资源、教师队伍等办学各个因素均与地方存在一定关联,部分因素带有天然的地方特色,如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多在当地,必然与地方企业联系更紧密。地方高校除服务全国的教育目标外,还应该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特色确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等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游,因此特别需要全国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出现;又如地方靠近海洋,海洋产业特别发达,因此特别需要海洋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关于这一点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明确体现,该意见指明:“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是创新创业各种课程设置的基础和支架。创新创业有很多素质,每一种素质的培养均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当前关于人才素质的理论有很多,如素质冰山结构、素质洋葱结构等。

素质冰山理论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人格冰上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完整人格像海中的冰山,海水面上能够看到的仅是人格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则沉默在冰山之下。在此基础上,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结构,将人的素质分为两大部分:显露在海水面上的部分和隐藏在海水之下的部分。显露的部分是人通过外在行为表露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一部分气质脾性等。知识是人在某一领域的认知,是其所知道和熟悉的信息。技能是运用知识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容易被辨别和评估,易于培养,可以通过不断训练而获得。气质脾性主要是天然的,如活泼好动等,易于评测但是很难改变。显露出来的部分性格特征仅是表面性的,与隐藏的部分紧密相连,隐藏的部分是指人的动机、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等。动机是指行为的驱动力,受人的爱好、兴趣、需求等因素影响。社会角色是指人在家庭、单位等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和定位,在人与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认知素质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于本身和社会定位认知,形成自信与否、乐观与否等。特质是一个人在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时长时间形成的内在特性,是品质和性格的全部,包含是否诚实、是否认真、是否热情、是否有激情、是否有韧性、是否团结、是否冒险、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等多种素养。这些隐藏的素质大部分相对而言难以评测,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是在各种综合环境中形成的,不容易培养,因此需要持续性锻炼和教育。

素质洋葱结构是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博亚特兹在冰山理论及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素质洋葱结构将人才的素质比喻成洋葱的层层结构,其中最内部的素质是动机、性格等,之后层层向外延展,其次为自我认知、价值观等,之后是技能,最外层的是知识素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提出了一个之前一直未被认真研究的着名问题:为何教育和创造之间缺少明显的关联①。此后许多学者根据人才素质理论和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和创业培养。如着名学者阿玛贝尔发展了创新素质三的要素模型:专业知识、动机、创新思维技能②。又如学者伦科和钱德发展了创新教育的五要素模型:知识、动机、思维、问题发现和评价③。再如美国百森商学院教授蒂蒙斯在梳理、分析和总结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蒂蒙斯模型,将创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分解为六个方面:竞争和超越动机,领导能力,自信、创造和调整的能力,责任心和决心,机会捕捉,对风险及困难的耐受力④。

综合而言,创新素质结构包含:知识与技能、动机、创新思维发展等要素,创业素质结构包含:知识与技能、动机、领导力、风险耐受力等创业核心素质。

二、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现状

通过对某省十所地方高校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来看,全部高校均在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培养目标,但是仅2所高校对创新培养目标进行了分解,且分解缺乏逻辑,比较空泛,例如高校9将创新目标分解为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创新精神,不符合“知识-技能-个性特质”的素质培养结构;仅有3所高校在培养目标中设置了创业培养目标,并且仅有1所高校对创业目标进行了分解,不过该目标仅分解为创业意识和能力,缺乏周密素质结构逻辑;没有学校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地方特色,与地方人才需求相结合,也没有学校在创新和创业目标体现地方特色。不过有两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了地方特色,如高校1的专业是烹饪专业,在课程群中设置地方菜系课程,高校2位于革命老区,设置了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的课程,但是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体现了地方特色。详细内容见上表:

(二)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十所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专业培养目标及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并没有体现地方人才需求、地方教育规划、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地方教育特色等,与服务于地方的地方高校定位不完全相符,因此不能有效满足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②虽然各高校皆设置了创新培养目标,但是大多数高校创新培养目标并不明确,没有按照创新人才素质分解这些目标,也没有构建创新培养目标体系,在创新培养目标不清的情形下,创新课程群及体系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科学合理的支撑。③虽然在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实践中,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创业课程,如创新训练项目、第二课堂等,但是并没有在培养目标中明确创业培养目标,也没有按照创业人才素质结构理论分解创业培养目标,也没有构建具体的创业培养目标体系,在此情形下,创业课程群及体系的构建缺乏基础和支柱。

三、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的重构

根据上述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的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提出建议如下: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

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对本校人才培养进行定位。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中,有专门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等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而言,地方高校更偏向于技能型、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培养。从上述十所高校来看,大多定位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对于技能型人才,创新培养目标应该着重技能创新动机、技能创新思维、技能实践能力等,而不是学术科研创新能力。技能型人才的创业培养目标着重于中小类企业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企业的创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目标与技能型人才大体一致,应该注重专业技能创新动机、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兼顾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创业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创业参与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关注创业领导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拥有多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创新培养目标方面既培养技能方面的创新能力又要适当兼顾培养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创业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倾向于大规模企业创业领导人才素质培养。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人才需求的契合

除受全国教育培养体系指导外,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地方人才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及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地方政府一般根据地方人才需求制定地方人才发展规划,其中会将地方人才需求进行分类,如紧缺人才需求、地方特色产业人才需求、地方重点产业产业人才需求、新旧动能转换人才需求、高层次人才需求、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创业人才需求、技能人才需求等。另外,地方政府还会进行地方创新创业教育统一规划,并制定经费支持、资源供应、部门协调合作等保障机制。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地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规划,设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课程。如在海洋产业较多的地方,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海洋产业的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以培养海洋行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应遵循素质结构逻辑

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比较简单,并且没有体现人才素质结构理论,缺乏具体的分解指标和体系。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创新创业的素质结构设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创新创业总培养目标下依照素质结构设置分目标。按照上述素质结构理论,除了各学科和各专业本身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就创新创业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特质目标。创新创业知识目标创新创业领域所需要基础知识和特殊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创新创业技能目标包含创新创业的技巧、方法、方式、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创新的特质目标包含创新动机目标、创新思维目标、创新精神目标。创业特质目标特质包含创业动机目标、领导力和责任心目标、竞争超越目标、风险耐受力目标、韧性目标、应变力目标。

注释:

①Daniel Fasko, Jr.,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Vol. 13, Nos. 3 & 4, 2000-2001:317.

②Teresa Amabile, How to Kill Creativ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1998:77-87.

③Daniel Fasko, Jr.,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Vol. 13, Nos. 3 & 4, 2000-2001:318.

④Byers T., Kist H., Sutton R. I..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repreneur: Social Creatures, Not Solo Heroes. In: Richard C. Dorf editor. 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M]. Boca Raton: CRC Press LLC,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