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慧 戴金跃 李小亮

摘   要: 基于国家职业院校改革的指导方针,本文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并比较了不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模式。其次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大飞机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航空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式,并对其实施过程中的利弊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师资共育、资源共享、设施共融、人才共建等提供参考范例,不断挖掘校企合作资源优势,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关键词: 航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师资共育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职业院校改革和航空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航空类高职院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对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及文化传承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不仅是人才的使用方,还是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明确提出,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可以由合作院校提供,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硬件设施优势参与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

航空类高等职业院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于其他工科高职院校的专业属性,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内同类型的航空类高职院校未见有成熟的模式见诸报端,尚都处在摸索阶段。本文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大飞机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实施过程中的利弊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此过程中,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由初具雏形发展到全面建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贡献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后续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伴随着产业模式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各个领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变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建设优势,积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全面深入合作。

(一)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智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提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已经不太能够适应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对各岗位员工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对企业工艺的熟练操作水平,对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要求。

(二)校企合作是使学校、学生和企业达到共赢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借助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讲,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校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缩短原本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周期,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达到共赢。

对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培训时间,使企业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提升。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对于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加紧密地学习企业第一线的生产知识,学习更接近生产应用的本领,增强学习有效性。

对于学校,学生和企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开发,能够助推学校进行针对课程的深化改革,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对其技能水平和实操能力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是供需双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校就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及时将自己的就业愿望与工作岗位需求匹配,学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有方向和针对性的调整。学生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践,将前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应用到企业工作岗位,企业能够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学生及早地熟悉工作岗位,该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时间和对工作环境的熟悉时间。

二、不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快速发展的航空产业,对航空类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工学结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相互融合,紧跟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升专业的时代性。企业需要高素质学生,学生需要到生产一线,专业建设要跟上企业的发展。

国家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文件,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主动开展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职教改革号召,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探索之路。目前见诸报端的成熟模式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博西华公司举办的特色班,通过采用淘汰制、教考分离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德国工商行会的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引入学校课程教学中,为博世集团和西门子集团定向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构项目课程,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计课程为若干模块;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实现职业资格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融会贯通,学生毕业即可实现“一教双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设定了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且绝大多数都处在起步阶段[1][2]。

江苏航院作为具有典型航空特色的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于其他工科高职院校的专业属性,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内同类型的航空类高职院校未见有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见诸报端,尚都处在摸索阶段。

三、江苏航院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随着国内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给航空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航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就业愿望和工作岗位的接洽,在校内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前与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培训和熟悉环境的时间,将极大地提高航空类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这就对航空类高职院校是否具有成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2019年6月22日江苏航院开展校企合作集中签约仪式上,学院围绕航空产业需求,确立校企合作发展理念,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校企共建“大飞机班”,与我国国产大飞机制造产业链精准对接,为国家大飞机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自“大飞机班”设立以来,我校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积极落实校企合作“大飞机班”培训协议,探讨了航空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式。

(一)师资共育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自校企合作冠名班设立以来,学校在课程和师资方面积极与合作企业提供配套,通过派遣我校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到型号一线参与生产实践、课程开发、教材编制等工作,通过校企融合共同制定标准,完善定制培养工作[3][4]。年轻教师到冠名班合作企业定岗挂职,教师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对口企业解决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挂职期间,教师还可以在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实现双赢。

(二)资源共享提高校企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相融,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融入,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各专业技术创新、学生对企业文化传承等领域与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企业承担起实施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义务,利用自身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势,与合作院校开展合作,促进自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内设备设施等软、硬件的利用率。

(三)设施共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具备条件的企业将其用于生产的设备设施和培训场地,适时适度开放给我校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尽快融入企业生产一线,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受到行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新员工的培养从企业前移至学校,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缩短学生与企业的工作磨合时间[5][6],将极大地提高航空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力,减少人才培养成本。

(四)人才共建助力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

校企合作双方在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实践时间安排、毕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方面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双方在各方面全面共享资源,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冠名班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实行联合激励机制,使学生提早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技能,及早适应岗位需要,为学校培养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综合型人才,同时为企业发展输送新生力量,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快的成长。

四、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一)需要科学甄选合作企业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合作企业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未来。在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有较大发展前景且有科学合理管理制度的企业。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放在首位,不能仅仅把企业对学校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作为衡量标准,只有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共赢,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必须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明确,以免后续出现问题,影响合作效果。

(二)需要畅通校企沟通平台

通过冠名班能够直接有效地深化校企合作,为了架好好企业和学校间沟通的桥梁,企业需要设立“学校冠名班班主任”。学校要额外设立“企业冠名班班主任”,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第一时间针对问题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畅通校企合作的渠道。

(三)需要完善冠名班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航空特色,借助学校6S管理和航空礼仪服务规范,合理设置校企合作学生培养方案,并与在校生人才培养方案做对比区分,针对航空企业特点,对课程体系和职业素养做针对性改进。对冠名班的学生培养做到善始善终,让学生在企业真正得到成长,适应企业的需求[7]。在冠名班合作的全过程中对两种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渠道、在企业的工作能力、未来发展方面建立全程的差异化对比研究,找出不足并有计划地改进,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四)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

冠名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实现校企合作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同步学习。在理论的具体实施上,学校可以以设立奖学金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掌握专业课知识,引入淘汰机制提高成绩不达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8](291-292)。在实践课程教学措施上,一方面可以聘请冠名企业的工程师作为实训课程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车间,通过真实场景的工作环境,将教、学、做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不是单一地以分数决定,而是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评定,切实保证实践环节不流于形式,避免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浪费。

(五)需要针对现有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对于现有课程的考核,需要进行调整,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采用课程设计方案、研究报告、实践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10](130-132)。在最后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环节,学校可以将考核权限下放到企业,由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考核,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就实际问题展开课题研究,借助校企合作契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11](85-86)。

五、结语

校企合作是国家职业院校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航空类高职院校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大飞机班”为我校首个落地实施的校企合作成果,“师资共育、资源共享、设施共融、人才共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下航空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我院后续校企订单式合作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就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校试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同类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范例,不断挖掘校企合作资源优势,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04).

[2]唐宇,于娟,王兵,魏金民.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06).

[3]朱来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视阈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路径探析[J].学术探索,2016(12).

[4]周春玲.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对策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7).

[5]张震,王本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

[6]陈建国,张婉秋.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

[7]孙兵.高职航空类专业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2014(Z2).

[8]唐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探微[J].教育现代化,2019,6(49).

[9]吴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困境与解决思路研究[J].纳税,2020(06).

[10]王敬华,李爱华,邱忠君.校企合作订单式高职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以高职护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5(9):130-132.

[11]李丽.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运行措施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6(1).

课题项目: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课题(编号:JATC20020202);江苏省镇江市社科院2020年社科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YBL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