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 如皋 226599)

2021 年6 月16 日,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番景象:一群师生齐聚本草小学园,以天地为堂,百草为友,学生在游园中提出问题,三五成群自主探究,老师不再居中于讲台,他们分散在各个小组,微笑着等待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孩子答疑解惑。蓝天下、百草间,孩子们思考、吟唱、写作、测量、计算、作画、搭建、编程……他们的皱眉是真实的疑惑,他们的笑脸是真实的欢乐,他们的汇报或许稚嫩,但却是最真实的表达……

这就是时任校长朱爱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带领团队依托校园里的“本草小学园”,设计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全景课堂“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

这一次的全景课堂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一次大胆实践,我很荣幸参与了这个课程研发,见证了它的生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维娜教授在课后这样评价:这是活的现场,通的课堂,人的气象。笔者以为这三个词语切中全景学习的内涵要义。

一、“活的现场”——全景课堂情境的全浸润

着名思想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斑斓的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实践探究、审美创造、责任态度等核心素养得以生长,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才能达成统一。源于此,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直面真实的问题,是这堂课的基点。

首先是场地情境的全浸润。我们依托的情境是“本草小学园”,这个园子是2019 年以四年级孩子为主建起来的一个中草药园子,园子面积不大,但品种丰富,每一株中草药都是孩子们一锹土、一壶水精心照料长大的,这个园子倾注了他们的热情与关爱。园子里随处可见自制的“植物身份证”,中间的空地上陈列了一圈展板,漫步其间,举步可见,抬头可读,俯身可阅每个班本草文化主题学习的成果。植物生机勃勃,孩子们活力四射,他们在阳光下恣意生长,这是一个自然、熟悉、充满情感的场地,孩子们是自由的,快乐的,自豪的。因为此,我们就将课堂设在了阳光下,微风中,百草间,这里没有整齐的桌椅和常规的小组,但神秘的“工具包”里有电脑、打印机、木头、锤子、锯子、水管、皮尺、摄影机、锣鼓镲……各学科的老师、老中医、木工师傅、志愿者、高年级学哥学姐……是随时准备排忧解难的学习伙伴(见图1)。

图1 “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课堂结构图

其次是问题情境的全浸润。问题从哪里来?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本草小学园的问卷(如下),对五年级孩子进行了全样本调查。

问 卷 调 查

班级 姓名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校的“本草小学园”是我们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小天地。下面的问卷是“本草园课程”实施以来,对同学们学习情况的一个了解,大家根据真实情况填写。

一、你认识本草园中的哪些植物?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

二、还有哪些植物是你不认识的,能不能描述它们的特征?(可以画一画)

三、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植物?你想了解这些植物哪方面的知识?

四、小小本草园也是我们的科学小天地,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去发现。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同学们结合各门学科,如:科学、数学、美术等,想一想,可以探究本草园中的什幺问题呢?

我们收到了319 份有效问卷,孩子们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有些问题关注的孩子比较多,我们把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分组。

我们的问题(选摘)

本草药效组

生姜专题:生姜的药用价值有哪些?生姜除了炒菜还能做什幺?生姜为什幺是奇形怪状的——五(1)范真羽 五(8)何李慧 五(5)李玉杨 五(1)华朵

石斛专题:为什幺石斛必须要放在木桩上才能活?——五(4)吴漾 刘张婷 戴兮涵 张薛城 殷悦 蒋靖瑶 冒嘉典 蔡金桥 乔张雨 杨景雅五(5)环极

本草文化组

我经常听奶奶说牛舌头草、癞宝草、野芋头果儿、蒲公英这些本土草药,我想知道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最早是从什幺时候开始的。——五(8)谢凌翔

老师曾经跟我们一起看过《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我们也都感受到了李时珍编着《本草纲目》时的艰辛,也发现《本草纲目》是本巨着!但是我们看病基本都是看西医,拿的药也都是西药,很多人对中药似乎没有更多的信任,我们可以做点什幺?——五(5)许励骜 裴政睿

本草哲学组

为什幺植物的高度是有限的?——五(8)黄梓晨

为什幺野草总是除不尽?——五(2)戴睿泽 五(1)周子涵

……

我们把每一个问题制作成问题卡悬挂在本草小学园里,分8 个门类,用8 种不同的颜色区分组别。五彩的颜色既吸睛,又便于相同组别的孩子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孩子们仰着小脸,读着别人的问题,看看自己的提问,再琢磨琢磨新的想法。有相同兴趣的孩子揭下问题榜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他们在自己的园子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里,孩子们的学习是自发的、自主的、积极的,在这个“实景性”的游学空间里,他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奔向全景课程的大课堂。

二、“通的课堂”——全景课堂学科的全互通

新课标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要开展主题式、项目式、任务式等课程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比较复杂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我们的课堂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有序开展,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课堂没有学科界限,语文、数学、美术、英语、音乐、书法、科学、劳技、计算机、中医文化……有效整合在一起。虽然根据孩子们的问题分了8 个大组:本草药效组、本草文化组、本草艺术组、本草诗画组、本草科学组、本草编程组、本草数学组和本草哲学组,但组别的存在仅仅是给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做一个思考方向的引领,接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步骤确定、成果呈现等都是孩子们自己合作完成,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打破了学科的壁垒。比如:

为了让低年级小朋友更快地熟悉了解本草园,孩子们写词配曲,他们以本草的花为主体,创作了《繁花似锦》这首小诗(见图2),再配以《游子吟》的曲调来演唱。

图2 《繁花似锦》小诗

丁尚怡是这首诗的创作者之一,她说:“我渐渐陶醉于自己的歌声中,仿佛看见了攀爬高山采集草药的李时珍爷爷,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的屠呦呦奶奶,还有张伯礼爷爷带病坚守抗疫一线的身影。原来,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热爱和坚守,他们研究中药,传承中医文化,他们救死扶伤,造福人民。他们正是本草精神的真实写照呀!我越唱越坚定,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我们的中医药文化而骄傲!”一个园子,一首词,一份坚守,一种精神,她荡涤的何止是一个孩子的纯净心灵。

几个孩子为了寻找最美的叶子,拿着笔、带着尺,携着计算器一头扎进园子里,蔡梅香老师在她的课堂记录里写道:“在简单交流后他们就紧锣密鼓地分组并制订研究方案,如此有条不紊,着实让我暗暗称赞,这还是平时课上的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吗?”这样的惊喜就来自于这个不一样的课堂。几个孩子利用刚学到的黄金比知识在园子里仔细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一片绣球花的叶子,宽和长的比约是0.605,为了把这片漂亮的叶子永远留存下来,他们又有了新主意,请教了美术老师,将叶子拓印在小布包上,做成了艺术品。“拓印的作品并不尽善尽美,但那又有什幺关系,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无比自豪的模样。”老师的骄傲流露于笔尖。

五(4)班门前的葡萄藤一直在地上“爬”,几个小伙子合计给搭个葡萄架,丁玺彭同学在活动记录中写道:“我们的老师是一位木匠师傅,我们以锤头钉子为笔,木板为直尺……”在搭建的过程中,他们多次遇到困难,“老木匠师傅拉住我们的手,‘重新来,要团结,往一个方向使劲一定可以拉起藤蔓!’……我的老师,他虽然只是一位木匠师傅,但他告诉了我们何为团结,何为互助。”一次搭建,孩子们经历了测量、计算、操作等过程,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增强了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根据需要将多学科知识融合,把解决问题作为活动的主体目标,切实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人的气象”——全景课堂师生的全融合

这堂课的师生构成也是前所未有的。学生是由园子的守护者五年级一个班的孩子,还有高年级智慧博学的学长和一二年级懵懂好奇的小朋友组成,约110人;各学科老师、校外教育志愿者、现场专家学者和客人老师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导师团。在这堂课上,老师们卸下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只以伴学者、合作者的身份等待孩子们的需要。

老师们事先其实已对每个可能性的问题进行了“备课”(或者说全景学习对教师的完整育人素养其实提高了要求),做到面对孩子的疑惑,有难必解。你想要写诗赞美本草,我教你诗歌的结构和写法;你想要实现自动浇水,我给你介绍超声波的原理;你想要实现在线施肥,我带你一起编程……另外每个老师还准备了一个神秘的“工具包”,孩子们想知道本草园到底有多大,数学老师的工具包里有卷尺、计算器,你们放手去测去画去算;孩子们想知道藿香和薄荷的区别,校医的工具包里有藿香和薄荷让你看、闻、尝;孩子们想用三句半的形式宣传中草药文化,音乐老师的工具包里提供鼓、锣、镲……

专家们的热情参与也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张华教授收到李玉阳同学赠送的拓画手袋,他开心地展示着,说这是一个可以永远珍藏的袋子;马维娜教授坐在孩子们中间和三年级的小朋友谈植物的哲学问题;周建忠教授给孩子们稚嫩的诗画作品点拨评价指导,他谦虚地说:“……我还对讲解的学生做了辅导,我相信这些同学也有收获,但仅仅学生有收获,这个课程是不成功的。其实我们全体参与的老师,包括我本人都有了很多收获。”

二三百人的大课堂闹中有静,忙而不乱,孩子们的探究有成功、有失败,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完整的自我学习过程。不过也恰恰因为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令人期待,充满魅力;因为不确定才有了探索的可能,学生才觉得有意义;因为不确定,才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老子说:大成若缺,真正伟大的成就,在表面看来,并非出于最完美的状态。

“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是朱校长团队对跨界学习全景整合课程的大胆实践,目的是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每一个孩子可以自主生长、自由伸展,尽力用完整的视角培育完整的人。2022 年《人民教育》第7 期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美国天才教育项目“天才时刻(genius hour)”,这是一种个性化学习形式,该项目的三个基本原则和我们这次的全景课程实施过程有相似之处,一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二是通过严谨的探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三是公开演示或展览分享探究的最终成果。我们躬行跨界整合课堂,在全景学习的平台上落实教育的本质——完整育人,一个“完整的人”可谓是“天降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