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敏

解应用题历来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它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方面,而且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标下,如何搞好应用题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开放教学观念,加强题目理解

以往的数学教学理论多、实际少;思维多、动手少。自数学课改以来,笔者打破旧的课堂模式,力求数学更贴近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就转而以骑自行车为例来进行说明,学生有亲身体验,顺风骑车觉得很轻松,逆风骑车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并同时类比,行船与骑车是一回事,所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一个是水流速,一个是风速。这样,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二、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

寻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要找到数量关系,首先,要明确一般的应用题中基本的数量关系。如: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关系;工程问题中的效率、时间和总量三者的关系;销售问题中的进价、利润、售价、定价和提价、降价的百分率的关系;浓度问题中的浓度、溶剂、浓度百分比等等。其次,要从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确定题目中的“不变量”。这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挖掘其不变因素,以便形成等量关系的桥梁,像相遇问题中的“距离和”是不变量,浓度配比问题中的“溶质”是不变量等等。有时也可借助图解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关系,以便于学生寻找。第三,布列方程。通过审题,找出等量关系,就要想法把等量关系转化为代数式,再把代数式组合为方程(组)。它的序列是:等量关系→语言等式→等式具体化→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

例:某校师生到离校28千米的地方去游览,开始一段路步行,速度是4千米/时,余下的路程乘汽车,速度为36千米/时,全程共用了1小时,求步行所用时间是多少?

此题为路程问题,所用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等量关系为:步行路程+乘车路程=28千米。语言等式为:步行速度×步行时间+乘车速度×乘车时间=28千米。

如果设步行时间为x小时,那幺有

速度 时间路程

步行4km/hx h4x km

乘车36km/h(1-x)h36(1-x) km

等式具体化为4x+36(1-x)=28,从而很容易就解出此题。

三、开拓思路,一题多变

对于应用题的解答,不要局限于问题的解决,要变换题目的形式对题目进行引申、推广。即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能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提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

例:已知AB两地相距90千米,甲在A地,乙在B地,甲速为20千米/时,乙速为25千米/时,若同时相向出发,问:经多长时间后两人相遇?

变式一:求两人相遇时距A地多远?

变式二:若甲乙二人同时、同向出发,问:乙经多长时间追上甲?

变式三:若甲先行30分钟,问甲出发多长时间与乙相遇?

通过一题多变,不仅串联了一系列的知识点,而且渗透了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转换、演绎、运动、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开阔了思路,活跃了思维,揭示了各个方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解题的多维性和变通性,使知识融会贯通。

四、复核检验,确定答数

上面所讨论的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个转化,它还要通过数学问题的解,确定应用题的解,为此,要把数学问题的解进行检验,往往学生只注意对方程去检验,而不注意它是否符合所研究的实际应用题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强调说明,要养成良好的复核检验习惯,把适合的留下,不适合的舍去,最后写上答数,问题才算完结。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并适应新教材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体验,就一定能以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