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探析

王 琢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52061)

伴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语文教学的成效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本文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在基本确认“教的是‘语文’”和用符合语文学科规范和特点的方法来教,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方法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重理性分析,轻感悟探究;重功利目的,轻审美探究;教学观念陈旧,不敢越过“雷池”;制约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等。而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也是“鱼目混杂”,有将现代诗歌的方法与古典诗歌相混淆的,有将古典诗歌教成简单的翻译课的,还有将古典诗歌课上成了多媒体展示课的……日本教育学家佐藤正夫认为,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所计划的目标和接受一定的教学内容及师生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充斥了太多“非语文的语文”“伪语文的语文”,更是造成了语文学科本位的缺失和教学本位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传统文学教育似乎也在升温。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到,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传统文学作品多以诗歌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可以说,欣赏古典诗歌是欣赏传统文学作品的基础;而同时古典诗歌教学历来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教学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古典诗歌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我国古典诗歌教学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目前古典诗歌的教学可谓“鱼目混杂”,充斥着太多的“非古典诗歌”的因素,正是由于充斥太多“非”诗歌和“伪”诗歌,才导致一方面虽然国学热不曾退减,但诗歌已然沦为了传统文化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诗歌课堂教学也变得越发单调乏味,许多学生不喜欢上诗歌课,不喜欢听教师对诗歌所做的枯燥讲解,不喜欢回答教师提出的生硬问题,不愿在课余时间阅读教师布置的诗文。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课成为了语文教学中名副其实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了古典诗歌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少点分析,多一点朗读与含咏。我们的古典诗歌大都选取的是脍炙人口和经世传颂的经典佳作,而我们有些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却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段分析、句句分析、字字斟酌上,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情感体验,使得古典诗歌褪去了应有的神韵,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参与鉴赏的权利被剥夺了,本应是学生由衷喜爱的古典诗歌也由此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显然没有把握住古典诗歌的特点,七零八散的“句读”配不上多具有节奏与音律的古典诗歌。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对诗歌的音乐性进行过详细的分析,他将诗歌的韵律称为诗歌的灵魂。古人在读诗时也有吟诗之说,由于诗与乐有同源关系,所以诗歌在朗读时会展现出一种音乐的美感,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诵读、吟诵诗歌的过程,就是感受诗歌语言的过程,也是感受诗歌节奏美感的过程。而当前我们的教学现状却充斥了太多的“分析”,“分析”过多恰恰就是古典诗歌本位缺失的表现。对于一首诗歌,我们第一要做的不是“句读”与“分析”,而是反复的诵读与含咏。教师教学方法的错位与对学生的不当引导,很容易导致我们的诗歌失去它应有的魅力。

2.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欣赏与品读。一方面,当代中小学生迫于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对于古典诗歌学习的认识有些偏颇,没有时间和经历深入学习,再加上缺少来自家长、教师的鼓励和支持,造成了当下古典诗歌学习的困境;另一方面,受高考压力的迫使,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技巧,把古典诗歌课上成了练习课、训练课,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只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诗歌评论术语,而忽视了古典诗歌教学的意义和对学生欣赏与品读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古典诗歌内在的、需要被挖掘的“美”被忽略了,仅仅因为这与高考得分并无多大关联;对古典诗歌的考察变成了技巧和术语的罗列,看见“月亮”就是“思想”,看到“柳枝”就是“惜别”……而没有对选文真正进行品读和鉴赏,更没有进行深入探究。久而久之,不仅会削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而且对其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百害无一益。

对于偏重意境渲染的古典诗歌而言,要想体味到诗歌的整体韵味,首先就要把握好意境和诗情,古典诗歌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要从感情着眼,从意境入手。总体来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目前过于功利地追求分数,忽视了古典诗歌的审美,是我们需要改变的。

3.少点束缚,多点想象。古典诗歌由于节奏强、音律丰富、意境开阔,往往被视为高不可攀的“艺术品”,又由于一些教师的能力和方法有限,对学生一些颇有见地的想法,仅因为超越了教参范围而被“叫停”。学生不能天马行空,甚至连一点思维的空间都打不开。对此,除了日常所见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加一些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方法,如“知人论事法”“联想法”“置疑法”等。新课程标准一直要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实细细想来,尊重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何尝不是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少点束缚,多点想象空间给学生。

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有必要对当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纬度的衡量。具体标准如下:1.看是否体现语文性。体现语文性,给人最起码的感觉是教师教的是语文课而非思想课、活动课、多媒体展示课……教的内容能体现出语文味,古典诗歌教学也是如此。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一味为了参考其他教学方法,而造成了自己本体的缺失,以至于上的是古典诗歌,却没有一点古典的气息和诗歌的韵味,如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混淆等。语文学科一定要回归到其本体上来,古典诗歌教学更要如此,只有运用能够体现古典诗歌特点和符合古典诗歌教学规律的方法,我们传统文化的结晶才会被发扬和更好地传承下去。

2.看是否体现“三生”。“三生”即生命、生活和生态,“三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过去教学中生命、生活和生态教育的缺失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联系实际,培养对生活、生命和自然的珍视,这是以往教学中所欠缺的。现实中由于功利目的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学生对于自身利益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忽视,要知道,一味的“奉献”和“献身”造成的更多的是新闻媒体上报道的“白白牺牲”。

细细品读会发现,古典诗歌也是需要体现“三生教育”的,如《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写人与自然和谐的:唐人贺知章的《咏柳》、韩愈的《晚春》、白居易的《江南好》、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些诗篇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都非常难能可贵。古人与自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和我们未来的花朵。

3.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尽管对语文素养的涵义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其中一些内容还是有所共识的,即知识、能力和情感。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古典诗歌,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尚且存在着一些与素养提高相驳的地方,如上述的缺乏“三生教育”、重功利轻审美、多束缚少想象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素养有必要成为衡量我们教育得失的重要标准。

古典诗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很好的弘扬和传承。要提高我们古典诗歌的教学质量,我们应努力扭转当前教学弱化的境遇,更大程度上需要反思教学方法的问题所在,以“清者自清”的姿态,让我们的古典诗歌重新回归到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弘扬。

(责编 吴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