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四个矛盾困境,接着分析了产生矛盾困境的具体原因,然后以ISM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在此基础上从生源与起点、“教”“学”、结果价值四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基于回应的“适应性”质量评价、基于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评价、基于未来引领的“创新性”质量评价的创新举措,以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发展,保障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质量评价 矛盾困境 体系优化 创新举措

[作者简介]王兴立(1986- ),男,海南海口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68-05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截至2000年,美国已有超过1500所大学有创新创业课程,并成立研发中心,而我国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在2003年才正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只有大约8.4%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且在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率只有2%~3%。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如何评价和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矛盾困境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萌芽发展时期。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次年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重要部署,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至今三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开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发了“创新思维”“创新训练与商机选择”“创业领导力”“创业沙盘”等课程,招收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学员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成立了创新创业的研究团队,提供专项经费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快速发展呼唤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有些高校直接沿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或者简单地以学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这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对滞后性与质量评价周期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性,其中成效相对滞后性是其显着特性之一。所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对滞后性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大学生毕业后短期内是体现不出来的。这源于创新创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无论是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还是创办公司,都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且呈现效果的。一般的教育质量评价周期为4~5年,即从大学生入校当年至其毕业后1年,有些高校会跟踪调查大学生毕业3年后的发展质量,其教育评价周期会延长至7~8年,但即使是大学生毕业5年后,其创新创业的成效都未必能够呈现。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对滞后性与质量评价周期之间存在着矛盾。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化与以学生反馈为主的评价方法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生源质量、学员具有高的创业期待和认知以及较好的家庭支撑不仅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正向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创新成果研究和创业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生源质量,学员成长过程、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师资力量以及毕业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等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采用学生反馈的方式进行评价,如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创业期待等,而有些因素则不适合采用学生反馈的方式进行评价,如生源质量、教学组织运行的保障、社会声誉、行业和地区的贡献、创新成果评价等。显然,以学生反馈为主的评价方法不能科学、完整地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化需要有多层级、多指标、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

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前的质量观与其中长期发展的教育价值之间的矛盾。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观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有的高校教育质量观,即长期关注教育的结果和重视“教”的评价。例如,把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等就业数据作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指标,把应届毕业生中创业学生的比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把大学生对每学期课程的评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指标等。这种质量观是随着我国高校发展形成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观应更加注重对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教育价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种教育价值是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将教育从“量”向“质”转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不能局限于以就业画像为指标的结果评价和以“教”为主线的师资评价,而必须建立过程性评价、“学”的评价以及中长期发展的评价等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产生矛盾困境的原因

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不仅可以给予区域内大学足够的经济支持,使得相关政策得到快速落地,如成立创客中心、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配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等,而且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较多,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学员提供许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岗位。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创新创业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到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业实践机会较少等原因,导致区域内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王秋梅教授的研究论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对全国排名前35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有4所,地区分布为深圳和南京各2所,均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设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高过细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高校,过低过松的评价体系则无法激励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领先的高校。

2.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第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办公司和企业完全对等。在教育过程中,大量加入“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引导和激发学生开办公司和企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教授学生创办公司,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第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程教育完全对接。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高校第二课程来开展,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直接移接到第二课程的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独立的、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的认识存在偏差。第三,将创新创业实践与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混淆。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一种形式,但部分高校并未有针对性地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行设计和规划,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嫁接在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上,以学生干部作为主要组织者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有些实践活动甚至连活动内容都没有变,只是将实践活动的名字加上“创新创业”,混淆了创新创业实践与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的不同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

3.高校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发展得好,就必须认清它的特殊性。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新型研究。适合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除了自己要有高的创业期待和认知以及具备一定的家庭支撑外,其所在地域还要能够提供创业机会和具有较高的创业容积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必须是通过一套严格标准筛选出来的特殊群体。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呈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具有特殊性。每个学员的兴趣点和未来创新创业发展方向不同,传统的大班或整班上课的形式不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必须符合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因为每一次兴趣点的尝试,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创新的诞生。多元而个性化强的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其中创新创业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而且应该占有较大比重。许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忽视了其特殊性,常以全铺开、全覆盖的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产生困境。

三、基于ISM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

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ISM专家小组讨论,结合相关文献,筛选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七个核心因素,分别为生源质量、学员成长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应届毕业学员创新创业质量、毕业学员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质量、学员创新成果与创业评价。然后,进行矩阵分析、区域分解和层级分析,厘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核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弱关系、区域关系、层级关系,这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解释结构模型。该模型优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划分了四个质量评价维度,分别为基础质量评价、核心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结果质量评价。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解释结构模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该体系共有三级指标,形成一个3×4网状结构的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有4个,分别为基础质量评价、核心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结果质量评价;二级指标有7个,分别为生源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学员成长过程、应届毕业学员创新创业质量、毕业学员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质量、学员创新成果与创业评价;三级指标包括家庭背景与地域、教学质量与评教评学、教师满意度与敬业度、学员适应与学习投入、社会声誉、创新创业画像、创业特征等26个质量观测点。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创新举措

1.生源与起点维度——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标准”是指招收创新创业学员和聘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质量评价标准,“合规性”是指招生生源和聘用教师应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与社会需求。从形式上看,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是起点设计,即从教育的起点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从内容上看,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能够明晰教育内容、设计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划分教育教学任务、合理分配教师与教育资源等,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依据。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生源质量和合理配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两个起点。根据客观条件与主观意愿建立生源质量评价标准,根据教师行为与教学参与建立师资队伍质量评价标准。从学员家庭背景、创业预期和意愿、招生力度等方面对招生生源质量进行评价,维持高质量生源为后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厚实基础;同时,从教师的教学投入和课程满意度等方面对师资质量进行评价,为后续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2.“教”的维度——基于回应的“适应性”质量评价。“回应”是指学员对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反馈,“适应性”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员学习之间的契合度和融合度。基于回应的“适应性”质量评价是整个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以学员反馈作为主要的质量评价手段,通过教师教学、核心课程、教师满意度和敬业度、教学组织满意度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的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淘汰机制,对评价低或满意度低的教师进行再培训,督促教师对与学员“不适应”的课程进行教改,从而提升教师的敬业程度和教学投入,完善课程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运行和高质量完成。

3.“学”的维度——基于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评价。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按培养计划或者定期(一学期)对学员成长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测,对创新创业“学”的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果可用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动态调节。学员成长过程的质量评价观测点包括学员创新创业的能力素养、成熟度和认知度、培养目标的完成等。评价标准不仅是质量观测点的数值回应,更重要的是质量评价观测点随着学习深入(时间)的变化程度,对在一个评价周期(如一学期)中没有变化或者变化程度低于某个临界值的学员给予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帮助其加速成长,若在下一个评价周期(如一学期)中,该学员成长质量评价仍达不到要求,则依据该学员的具体情况给予留级或淘汰处置,进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度和质量。

4.结果价值的维度——基于未来引领的“创新性”质量评价。前三个阶段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从而能够在未来产生创新性成果,创新性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质量评价观测点。对学员创新成果和创业公司进行创新创业画像,包括成果转化、孵化、社会价值、行业贡献、创业公司规模、发展前景等方面。以应届毕业学员创新创业质量作为基础数据,定期(每3年或5年)对学员发展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对比基础数据,结合校友评价和社会影响力的反馈结果,不断地反思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成果和创业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实现我国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的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而且要着重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中长期发展;不仅要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效果,而且要着重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和“学”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创新创业的结果,而且要着重把握生源质量和起点。

[参考文献]

[1]饶莹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原因及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4).

[2]王秋梅,张晓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20).

[3]曹威威.基于ISM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

[4]梁海霞,张锦,严中华.基于数据包分析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4).

[5]蒋德勤.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