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霞

[摘要]新时代,“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融合式教育理念、打造“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交互式思政教育平台等,实现“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肖彩霞(1979- ),女,湖南涟源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VSZ01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0-0094-04

新时代,以互联网为重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发展态势,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促使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优势,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理念融合:构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融合式教育理念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发展呈现迅猛态势,“互联网+”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构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融合式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师生沟通交流,实现师生双方在思政课教学上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1.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理念,提高“互联网+思政课”的教育水平。“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优化需要教师深度把握“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时代理念。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课堂的需求,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开展教育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基于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访问的便捷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互联网应用平台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资源访问,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便利性和实效性。教师则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实现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

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理念,一是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教师要深刻认识“互联网+”给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带来的若干挑战。“互联网+”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这提高了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也削弱了教学的可控性。三是教师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时代背景下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能够把互联网上的社会热点话题、优势资源及时转变成思政教育的学习素材,把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故事等方式制作成学习视频。

2.积极融入现代教育关怀理念,实现“互联网+思政课”的教育价值。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坚持“八个相统一”,直击思政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航道。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教育理念将会深深地影响到受教育客体也就是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线上平台的思政课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多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强制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而忽略“教育关怀”,导致“互联网+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教育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积极融入现代教育关怀理念,一是注重将思政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扎根到学生的心灵,并将现代教育关怀理念始终贯穿到教育教学载体内涵建设当中,打造一个学生互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畅所欲言,分享话题与快乐。二是在应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融合互联网“用户至上”的思维,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充分借鉴互联网“迭代思维”理念,提升“互联网+思政课”的教育时效。互联网“迭代思维”是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的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式,它是以人和用户为核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快速响应用户的体验和反馈,迅速对产品进行调整和优化,及时满足和解决用户提出的需求,以此往复,快速迭代,力求第一时间解决用户提出的单点问题,最终通过众多单点问题的解决,实现技术的微创新和产品质变。互联网“迭代思维”告诉我们,只有快速地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产品才更容易贴近消费者。要充分借鉴互联网“迭代思维”理念,从第一时间满足学生需要出发,提升“互联网+思政课”的教育时效性。

具体来说,一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甚至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掌握学生的需求变化,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对学生诉求的回应,第一时间解决学生提出的线上线下思政课小问题,守正创新地开展思政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更新换代,调整教学方法,整合和深化教学内容,全面提升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打造学生喜欢且终身受益的思政课程。

二、课程融合:打造“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互联网这样的“硬核”力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技术、新载体、新手段、新方式。

1.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打造多学科协同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及智能手机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娱乐的必备工具,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然而,在实现学习便利的同时,由于学习环境多变、思维方式泛化,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系统性知识构建效果被弱化,难以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打造多学科协同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整合多学科优势,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元素,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构建课程与课程之间思政教育系统性知识,形成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二是利用信息手段挖掘其他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包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推动由单一的“思政课”育人向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转变,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有清醒的理论自信、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学的思维理念。

2.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政教育”海量资源,打造具有丰富教育内涵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得到极大拓展,信息呈现形式也从单一的文字描述形式变为视频、动画、PPT等多样化形式。对于教师而言,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而言,灵活的学习方式、差异性的内容选择,有助于培养充满自信、勇于尝试的个性。

一是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中筛选出宣扬时代正能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例如,在爱国主义课程中,制作“互联网+”题材作品,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二是借鉴优秀媒介资源,组织优秀团队,开展“互联网+思政课”的资源整合,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扩展和融入互联网这个外延之中,发挥“互联网+思政教育”“1+1>2”的功效。

3.充分运用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移动互联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互联网+”时代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技术手段,学生可借助网站平台、手机App、AR/VR技术应用等进行快捷、高效的线上学习,这使得思政教育移动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充分运用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移动互联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极大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便捷性,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优质课程内涵的有效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顺势而为,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为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技术支撑;充分运用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因事而化,教学方式因时而进,教学载体因势而新。

三、平台融合: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交互式思政教育平台

当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平台载体建设势头正旺,但平台缺乏整体统筹规划,普遍存在“繁、杂、乱”三大问题。“繁”是大量重复内容建设,针对同一专题建设不同技术载体,然而对象重合、内容重复、活动重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混乱。“杂”指载体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虚链接”“僵尸网站”“图片链接网站”等现象。“乱”是对思政教育平台缺乏有效管理,且在多群多分组中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这样的乱象既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给教育教学的有序管理带来挑战。因此,需要通过平台资源整合,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交互式思政教育平台。

1.破解多元化信息带来的多重挑战,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平台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互联网极具开放性的特征,实现了人们跨区域、跨时空的交流。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思想,因此积极破解多元化信息带来的多重挑战,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平台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趋利避害,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是丰富网络话语内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建设,使话语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贴学生生活,反映社会实际,将晦涩的专业性话语转变为通俗的生活化语言,及时回应和关照现实,增强话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契合度,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平台话语内容的说服力。三是主动出击,抢占网络传播平台,建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传播语系,提供丰富的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学习资源,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沁入学生思想,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借助主流网络传播平台的热度和流量,增强思政课线上线下平台的教育吸引力。思政教育教学较为常用的信息化平台有混合式网站、优慕课、专题App、微信、微博、QQ等,这为我们深入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新手段,也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教师投入的教学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利用好这些主流网络传播平台的热度和流量,增强思政课线上线下平台的教育吸引力。

一是顺势而为,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和方式,借助主流网络传播平台的热度和流量,挖掘主流媒体的热点事件、热点问题,积极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递正能量。二是聚焦并及时解读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和现实问题,善于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准确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困惑所在、期待所在,找准学生的“心结”,以小见大、借事说理、以理说事,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让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

3.打造课堂和网络双维传播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师生互动融合式教学。互联网为促进人们交流、实现信息畅通、达成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特别是大量新兴技术的出现,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使得互联网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和标配。“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重视课堂和网络的双重空间,打造课堂和网络双维传播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师生互动式教学。

一是突破时空限制,拓宽思政教育空间。教师充分利用各类社交媒体软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关注讨论,发表有影响力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二是利用线上教学手段,整合优势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线上思政名师课堂直播、组织教学团队制作线上专题课堂等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三是灵活运用各类学习App,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利用学习强国、钉钉等App,组织学生进行签到、讨论、挑战答题并给予积分奖励,从而解决传统思政课大班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统计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线上讨论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

[参考文献]

[1]王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132-134.

[2]苏冠贤,苏雄武,潘红.“互联网+”思路在应用型院校的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17):51-54.

[3]谭建平,吕幸星.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32-134.

[4]张鹏妮.“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逻辑、机制及路径[J].江苏高教,2016(4):92-94.

[5]刘晓宁,赵蒙成.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基于2015—2018年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