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瑟

从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遗留物中,鉴定出我国迄今最早的面包实物——这是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益民副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红外光谱、淀粉粒和表皮横细胞分析等方法发现的成果。洋海墓地距今约3000年。这意味着,在那个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食用面包了。也是在洋海墓地,考古人员前几年还发现了由小麦和大麦经碾磨成粉混合后加工制作而成的熟食。这是迄今为止经过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小麦和大麦制作面食的证据。这里还发现了人类在头骨上和身体上进行过手术的痕迹,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竖琴、完整的葡萄藤,泥制吹风管,彩色陶罐,还有刻着各类动物图案的木筒……

3000年前,洋海先民的生活究竟繁荣到什幺地步?这里为什幺不断给我们惊喜?它还有多少秘密不为我们所知?

1.洋海是个什幺地方

出新疆吐鲁番市向东,来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滩上。向北再走4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村。

火焰山上的地表水很容易渗入地下,再加上盆地地势低洼,火焰山脚下就形成了一个流传了千年的地下井穴工程——坎儿井。

1988年冬季,洋海村一位老农挖凿新的坎儿井,铁铲刨下去,挖出的不是井穴,而是一个古墓。古墓的地表看上去与周围的地面无异,但去掉戈壁砾石后,看到的是芦苇、香蒲草之类的柴草。再掀掉后,就是墓葬口上的木头了。

为了保存和研究墓葬遗物,吐鲁番文物局决定对它进行抢救性发掘。但出乎意料的是,考古人员又在这座古墓周围发现越来越多的古墓。一座,两座,上百座甚至上千座的墓穴集中在戈壁上,考古人员觉得不可思议,为什幺在这里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古墓呢?

洋海墓地所在的火焰山,有好几条大沟。墓地北边有一条大沟叫吐峪沟。吐峪沟有一条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河,这条河是从天山上流下来的。河水正好从洋海墓地的周围流过,河水冲刷形成台地。这块寸草不生的台地,自然成为埋葬死人的墓地。多少年后,这里埋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洋海墓地。

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洋海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整个墓葬群的规模之大,让所有的考古人员都感到震惊。仅初步发掘,他们就发现这里竟然有两千到三千座墓葬。

2.洋海墓地出土了什幺

众多的墓葬,让考古人员有了众多的发现。墓葬里随葬器物以陶器和木器为主,其次是皮具、毛纺织物、铜器、骨角器及铁器等,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人和动植物标本。

在一座墓葬陪葬陶器盛的食物遗存中,杨益民的研究团队通过红外光谱分析,首先鉴定其为淀粉类物质,应为面食。进一步的淀粉粒和表皮横细胞分析表明,该面食遗存是由小麦和大麦经碾磨成粉混合后加工制作而成的熟食,断面较为致密,说明未经发酵,从而证实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利用小麦和大麦制作面食的证据。

洋海墓地出土的木质物品大都保存完好。女性多随葬纺轮、梳子等,男性则随葬弓箭、“曲棍”、马鞭等。木器在随葬品中属大宗,有木桶、盘、盆、杯、罐、钵、纺轮、梳、取火板、钻杆、箜篌、鞭杆等。

陶器是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这些陶器,大多保存完整,它们造型特殊别致,彩绘个性鲜明,陶质为夹砂红陶,烧制火候适中。器形以单耳器为主,少量无耳器,多为圆底器,其次为平底器,个别为寰足器。这些陶器主要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皿,器类有釜、罐、杯、壶、豆、盘、钵、碗、三足盘和双联罐等。

洋海墓地还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具。石头磨凿的纺轮,冶炼铜器的吹风管。而一位墓主人身边摆放的奇特木制品却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它形似今天的西洋乐器竖琴。琴弦是由5根牛筋腱制成,音箱口保存完整,蒙有羊皮,这在此前出土的竖琴中绝无仅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竖琴最早的原型——箜篌。难道3000年前的洋海人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古老的弹拨乐器?此前人们没有看到箜篌的实物,所有箜篌的形象都是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后来的敦煌壁画里的形象。而在洋海墓地里,就发现了3个箜篌。

3.多项国内纪录被打破

人们一直认为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历史也就2000年左右。但在洋海二号墓地一座墓的墓口上盖有一根长达一米多的葡萄藤,这说明当时生活在吐鲁番的人已经学会了种植和管理葡萄。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葡萄藤标本,将吐鲁番葡萄的种植历史推到了3000年左右。

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生活在洋海的人应该是游牧民族。但从考古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物质生产已经很丰富。从墓葬里发现,他们穿的内衣往往都是羊绒制作的,第二层衣服都是用毛布织的,或者是毛衣,最后是抵御寒冷的羊皮大衣。脚上是皮靴,是用野羊皮做的,又轻便暖和还耐磨,非常讲究。

一块用废蚕丝织成的如布一样的东西,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后认定,是2500年前的丝绸。这说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洋海地区已经有了养蚕业,同时也表明,早在丝绸之路之前,这里已经有了贸易通道。而洋海墓地出土的色彩绚丽的羊绒毯,木制的纺轮再次证实了这里的纺织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洋海墓地里还发现了大量的粟,它起源于中原地区。这里还发现了大麦和青稞,说明当时这里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历史走过了3000多年,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知道,当时火焰山南麓的戈壁荒漠里的埋葬仪式上有过怎样的故事。但两条出土的裤子却告诉今天的人们,在那个水草丰美、驼铃声声的年代,这里的先民已经成为中国最早穿着有裆裤子的人。尽管出土的两条裤子已经严重破损,但整体外形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其形制与现代裤子基本无异。考古专家推测,穿着这两条裤子的人可能是牧民,也可能是士兵。除了裤子外,墓葬内还发现一条马鞭、一个木制马嚼子、一把战斧及一把弓。此前,一条出土于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的有裆毛布裤子,距今约2800年,被公认为国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有裆裤子。但现在,中国最早有裆裤子的第一把交椅要让位于洋海古墓出土的3300年前的裤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