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贵 马勇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推动林业生态六大工程建设的有力带动下,沁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加强基础性保护,及时救治濒危和病弱古树,并通过逐株签订管护责任卡、实行挂牌保护,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日常管护职责,全力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建设工作。

宝贵财富:丰富的林业资源

沁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目前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遗址,印证了沁水历史的传承。

同时,沁水四周环山、气候优越、林业资源丰富,是山西省的林业大县之一,曾获得“千年古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县域内古树名木种类繁多,有“中国最美”、华北最大的丁香树,有全省之最的黄连木、古槐、褐梨、黑枣树,还有北方罕有的南方红豆杉。

一颗颗的参天古树,一株株的传奇名木,经历了沧桑巨变,阅尽了世间风云,以其独有的婀娜风姿、丰厚的文化底蕴,无不展示着沁水绿色美丽的灿烂古韵文化。

这些古树名木可以说是沁水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活文物、活古董,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历史文化和遗传学价值,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宝贵资源。祖先留给沁水人民的这些宝贵财富,对于该县发展林业、旅游以及提升文化品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高度重视: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树名木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和重视,村民们与其临近的古树名木世代生活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已将周边古树视为家中长辈,成了大家思乡情怀的共同寄托。因此,村民们都强烈希望身边的古树名木能够健康、长久地存活下去,对保护古树名木的愿望也十分强烈。

然而,由于沁水县地处山区,地域广阔,交通条件差,古树名木众多且分散,管理保护难度很大,专项资金缺乏,基层保护力量薄弱,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任务很重,在前期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必要专业技术作支撑,导致目前尚有较大一部分古树名木生存环境较差。

为了留住这片黄土地上珍贵的“绿色瑰宝”,过去几年间,沁水县委、县政府紧抓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

特别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沁水县始终大力支持对古树名木的普查及保护,持续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了古树名木管护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成效显着:保护工作取得极大进展

2007年~2015年,沁水县开展全国第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并先后对县域内360余株古树名木进行了围栏围盘基础性保护,并对126株濒危和病弱的古树名木实施了树洞填充、病虫害防治等救治保护措施。

在2017年,沁水县完成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古树名木数量增至787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233株,国家二级古树169株,国家三级古树385株。

到2019年,沁水县再次投资400万元,实施沁水县2019年林业建设项目(古树名木保护)工程,重点对县区域内60株古树名木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保护,在原有保护基础上,对树体采取防虫防腐、复壮施肥、重补树洞、仿真树皮修复、透气铺装等保护措施,进一步为古树名木在优越环境中健康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连续多年的有效保护,沁水县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日显成效,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