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

关键词:善用学具;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新时代的小学生视野开阔、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学习以文字为载体的理性知识时,时常会感觉晦涩难懂,对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借助与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学具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知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学具,利用学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更好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帮助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来进行教学。比如依次引导学生对教室里的黑板、课桌、书本等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行测量,根据学生自己所测量的数据进行面积的计算。课后让学生回家计算家里的餐桌、电视机、相框等的面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又在生活中用。

“感知——表象——规律”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而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发展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抽象逻辑的思维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感知,他们具有好玩、好动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通过学具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快乐学习。例如,在进行《三角形》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提前准备好小木棍中,依次挑选三根组合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快就能发现: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在同一平面不同直线上“首尾”相连所组成的封闭图形。然后,让学生随意拉扯三角形,调整任意角度,感受手中的三角形的不同“姿势”变化,很容易就能领悟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这样通过学具既顺从了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又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转化,达到数中有形、形中有数,才能起到数形结合的效果。而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一个由外到内即物质活动到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依靠表象来支撑,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进行抽象思维,利用对空间形式的感知进行表象思维,将数形知识更好地结合。而学生通过学具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形式,再利用空间形式将数量关系精确细致化,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减法》一课时,直接教授学生利用数的分解组成计算数的减法,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抽象又空洞,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加以理解。比如计算“5-3=?”时,教师引导学生拿出5朵小红花摆放在桌面,然后从中拿走3朵,再让学生数一数桌上还剩几朵,这样就很容易得出“5-3=2”。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对于数学来说,其趣味的表现,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是自己动手,对问题进行探究和验证。小学阶段的数学大部分都是计算内容,通过利用学具,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在适当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学具。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动手剪、拼、接,形象地了解了数学的计算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公式,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还能够在无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增强。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面积公式的由来。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小棒,用细线连接起来,便于活动。让学生针对学具进行不同方向的变形,可以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息息相关,更好地提升帮助记忆。

学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善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遵从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学具,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高趣味、高质量、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阿依努尔·吐送托合提.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分析[J].中外交流,2021,28(5):1178.

[2]谭红娟.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运用[J].读与写,2021,18(16):167.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小海镇第二小学  王 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