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全凤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微课视频越来越成为辅助教师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上投放符合教学目标、内容精练的短视频,给幼儿带来更加形象化、情景化、趣味化的感知与体验,让幼儿直观地认识更多美的事物,提升幼儿欣赏与创作的能力。本文基于科普类、绘本类和名画类三大幼儿美术活动主题,浅谈微课视频的内容、形式及作用,希望能为一线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科普类微课视频——为幼儿写生创作提供多种视角

幼儿在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活动时,会接触到各种动植物。然而,幼儿的年龄特点会导致其聚焦观察的对象不够明确,或观察的角度比较单一、不够全面,从而导致最终呈现的作品出现画非所看、画由所想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制作与写生对象有关的科普微视频,为幼儿提供动植物的细微特征,让幼儿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更多视角去感知自己的写生对象,辅助幼儿添加作品细节,丰富作品内容和效果。

比如,中班幼儿在进行写生活动《蜘蛛先生的家》时,发现在灌木丛的角落里有一只小小的蜘蛛,于是便聚集在一起讨论:“蜘蛛怎幺会在这里?蜘蛛先生是怎幺结网的?为什幺蜘蛛先生要结网呢……”面对幼儿的各种疑问和逐渐高涨的兴致,教师适时用手机拍下蜘蛛的照片,为照片添加可放大和缩小的动画效果,并与蜘蛛结网的科普视频结合,加上一定的解说与音效制作成完整的科普微课视频。当幼儿结束户外观察,回到美术区进行创作时,教师为幼儿播放微课视频,让幼儿了解蜘蛛的习性与结网的方法,比较蜘蛛结网的多种动态,进一步感知观察对象,为后续的创作环节做铺垫。

二、绘本类微课视频——引导幼儿借形想象,提升创作能力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幼儿最常接触的读物就是绘本。然而,在幼儿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随意翻动、无目的阅读等状态,从而导致其无法直观地感受绘本中的故事情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选择画面生动、场景丰富的绘本,制作绘本动画类的微课视频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感受绘本中画面与情景的设定,引导幼儿对已有的物体或图形进行想象创作。

比如,在主题创作活动《数字活起来了》中,幼儿分享了自己画的蜗牛,有的幼儿发现蜗牛很像数字6,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幼儿也纷纷在画中寻找相关的数字。基于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欲望,教师借助绘本《会变魔术的1先生》制作了相关微课视频,先让幼儿了解绘本中的故事内容和情境设定,再与幼儿一起梳理出数字变形的方法,引导幼儿根据不同数字的外形展开想象,添画相关细节,丰富画中的故事情节。

三、名画类微课视频——把握审美的侧重点,提供多种欣赏方式

名画涵盖画家深远的蕴意,有的写实,有的写意,有的擅长色彩运用,有的着重构图设计。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名画欣赏类课程时要结合幼儿的思维和理解力,设定审美侧重点。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对象、技法运用等内容制作微课视频,通过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由表及里地感受作品,加深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理解作品的内涵。

比如,在开展名画欣赏活动《星空》时,教师利用音乐与动画相结合的微课视频先引导幼儿感受米罗在创作《星空》时的心情与意境,再引导幼儿通过电子触摸屏拖拽和摆放视频中的动画元素,让幼儿感受创作的趣味,体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幼儿对于美的观察与感受是感性的,他们在与事物的多元对话中构建了多彩的世界。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投放微课视频,不仅能够让幼儿运用感性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启发幼儿通过多感官发现生活与自然中的美,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