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张 岚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还应在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中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非常重要。

那幺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呢?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孩子求知的动力和基础。《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日常活动中我认真贯彻着这种精神。

在带幼儿散步时,一位幼儿问:“老师,天都亮了,月亮姐姐怎幺还没下班呢?”针对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便为幼儿上了一节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科学探索课。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并获得了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目的。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对无意飞来的塑料袋很感兴趣,他们有的追着跑,有的对着吹,还有的当足球踢,我抓住这一兴趣点,启发幼儿:

“塑料袋怎幺玩?”

“比比看谁的玩法多,谁的玩法有趣。”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引发幼儿创造出各种玩法,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还发展了幼儿的动作。

又如在科学活动“西瓜虫”中,我采取了“请小客人”的游戏形式,“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我又说:

“你们在哪里看见过西瓜虫?”

“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只盒子,我们把西瓜虫请到我们的活动室里来,好吗?”

于是,孩子们随着老师高高兴兴地去植物园捕捉西瓜虫了。孩子们在草丛里找到了西瓜虫,别提有多高兴了。接着,孩子们又仔细观察了西瓜虫的特征,知道了西瓜虫的身体像一个西瓜一样。最后,我又说:“小朋友认识了西瓜虫,很多小朋友也想做西瓜虫。让我们一起来打扮自己,变成西瓜虫。”这下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小朋友个个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尝试欲望,认认真真地学西瓜虫爬起来了。

二、营造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和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医学家也指出:好的心理状态能激发人思维的灵敏度,做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而不少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导”的过多,限制过死,急于求成,剥夺了幼儿思考、探索的机会。《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因此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1.包容幼儿“错误”,营造轻松氛围。

《指南》中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一次,班内一幼儿把牛奶倒进了录音机里,我没有批评她,而是耐心询问原因,原来她以为录音机应该和小朋友一样增加营养,要不然唱歌就不好听了。我借此机会给全班孩子讲解了录音机的功能和原理。学习了“种子会发芽”这一活动后,有的孩子把葡萄干种在了地里,希望能长出好多甜甜的葡萄干,天天浇水等待发芽。于是我就与孩子们动手实验,看看哪些种子可以发芽,并观察其生长过程,丰富他们的经验。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于我爱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尝试,孩子们总会在一个安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

2.要对幼儿进行积极性评价,大胆放手让幼儿探索。

《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自发的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教师的评价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鼓励的语言、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好玩的磁铁”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摸、分、试、玩等方式发现磁铁的奥秘。整个探索活动以游戏贯穿,氛围轻松自然,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听的声音”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装有不同粮食的瓶子及筷子,他们就兴奋地敲打起来,此时我没有制止,而是让他们随意敲,敲了一会儿,幼儿便自己注意到粮食装的高度不同音高也不同,他们便开始主动探索粮食的高度与音高的关系,当他们把发现的结果告诉我时,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了发现的快乐。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在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主动地思考粮食多少与音高的关系,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我想幼儿这种主动参与、积极动脑的氛围是教师“教”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放手,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的探索材料,把握探索时机。

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也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儿童从出生时起就不断地探索着世界:听到声音会四处寻找,拿到东西会放到嘴巴里尝一尝,遇到小水洼会去踩一踩,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为中,他们逐渐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理解周围的世界。《指南》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寻求具有教育价值,且来源于生活、结构适宜的材料,而且材料应是幼儿喜欢并且能够操作的,能让幼儿在操作中提取已有生活经验,发现事物的特征和关系,获得体验的。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神奇的泡泡”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对幼儿来说,科学探究就是他们每天所要做的事,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把握探索时机,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我们应该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幼儿每天都做的事中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耐心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从小萌生科学探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