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翠岗幼儿园 卞红琴

每逢新学期开学,各幼儿园都会上演惊心动魄的史诗级灾难大片——这几天,所有的幼儿园门口必定是家长聚集,幼儿哭得撕心裂肺,“哇”声此起彼伏……而这些层出不穷的状况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父母担心、老人伤心、老师费心。那幺孩子入园时为什幺哭得这幺厉害?我们仔细观察幼儿入园前后的表现并进行记录,最后再进行分析总结,力图破解其中的真相。

真相1:孩子与家长“哭别”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第一次离开熟悉而温暖的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再加上孩子语言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够成熟,无法用一种平和而愉快的心情与家长告别。此时,哭是孩子与家长告别的最直接的方式。

解决策略

图1.孩子与家长哭别

如果家长能坚持用平和而愉快的情绪状态送孩子入园,在路上不焦虑、不指责、不提孩子根本领会不了的要求,然后到了班级门口时能开心地和孩子说再见,坚持“放下就走”的原则,再加上老师亲切、温情的接待,很快孩子就能学会愉快地与家长告别,从而替代并终结过去的“哭别”。

图2.与家长分离后孩子玩得很嗨

真相2:孩子是哭给家长看的

孩子入园的焦虑与不安除了来自于陌生的人和环境,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样焦虑的家长——不信你看,每年新生入园这几天,无论你到哪家幼儿园门口,很多带着孩子入园的家长都是一脸的紧张和牵挂,哪怕已是中午时分,依然会看到为数不少的家长在幼儿园周围朝里张望,有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弯着腰躲在幼儿园门口、班级窗外偷偷观察,有时还会出现孩子在教室哭、家长在外边抹泪的情景。这说明面对幼儿入园问题,家长比孩子表现得还要焦虑。其实,孩子能读懂家长的情绪,也知道歇斯底里地哭泣、尖叫以及绝望的表情足以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撕成碎片。

有时候孩子来园时一路都很高兴,但当家长要离开时就会哇哇大哭,他们会不断提高哭声的分贝,不愿松开家人的手……一位老师拉着孩子进班,一位老师安慰家长,家长则在安慰声中犹豫不决地带着一颗酸楚的心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但当这位安慰家长的老师进入班级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刚才那个哭得昏天暗地的孩子不哭了,只见他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开始玩玩具,有的孩子还和同伴互相交换玩具,好一派祥和的景象。其实,这种分离时的哭是哭给家人看的,孩子不愿离开家人,也知道家人会牵挂自己,于是就用这种哭的方法博得家人的同情。但当家长一走,老师坚决不妥协,孩子自然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玩具、游戏来转移自己的难过情绪。事实证明,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

解决策略

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安下父母的心。那如何安父母的心呢?秘密武器就是老师及时将孩子在园的实际情况用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家长,如电话沟通、家访面谈、发微信朋友圈、推送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家长无论何地何时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在园的情况——“哦,孩子没有哭,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玩得还不错!”“孩子午睡和吃饭都表现得很好!”家长的心和孩子的心是相连的,家长放心了,其情绪状态自然会放松,当他们再对孩子进行疏导时言辞会更加坚定、态度会更加明确,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孩子入园时的哭闹问题。

真相3:家长引导失误引发的哭

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说:“离开爸爸妈妈是非常危险的,会被坏人带走,带走了你就永远看不见爸爸妈妈了……”类似这种出于安全教育角度的话语无意中会给孩子一种可怕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孩子对陌生的人和环境表现出排斥和不适应的现象。

解决策略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积极纠正之前不当言语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转而用温情的话语来舒缓孩子的情绪:“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老师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有任何事情都可以跟老师说。”“在幼儿园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唱歌、跳舞哦!”“幼儿园里有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每个小朋友都会来幼儿园学本领,上幼儿园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只有从心理上消除孩子的顾虑,才能让他们开开心心地融入幼儿园生活。

真相4:依恋程度高引发的哭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且入园前一直由妈妈或奶奶一个人带,很少接触到其他小朋友。所以孩子对一直以来照顾他的人依恋程度非常高——照护者一旦脱离孩子的视线范围,其反应就会表现得特别强烈。

解决策略

针对这种情况的孩子,教师应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注意力转移包括情感转移、言语转移和游戏转移。如,教师可以在孩子哭闹不止时引导其注意新鲜的物品、好玩的玩具或是欣赏其他孩子的劳动成果;在孩子入园初期多安排一些游戏活动,提高孩子入园的积极性,进而逐渐过渡到各领域活动的均衡组织。活动的安排一定要科学合理、动静交替,防止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因为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教师通过肢体语言亲近幼儿,如抱抱、亲亲、摸摸、扮演孩子喜欢的动物,从而使孩子的依恋对象由家人转向老师,减缓因失去依恋而引发的哭闹。

真相5:心理焦虑引发的哭

刚入园的时候,孩子对幼儿园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家人送孩子入园时,孩子心里会想“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这种被遗弃的想法让他们万分害怕和焦虑,从而引发歇斯底里的哭。

解决策略

家长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白天你要暂时离开爸爸妈妈去幼儿园与老师、小朋友一起生活,因为小朋友们都要上幼儿园,而爸爸妈妈必须要上班,下午放学了爸爸妈妈会准时接你回家。”给孩子吃一个“定心丸”,也断了孩子因缺乏安全感而用哭来让家长妥协的念想。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会在老师有意创设的环境和趣味游戏中适应集体生活,并愉快地与家长告别。

图3.沉浸在活动中的孩子们

真相6:性格内向引发的哭

孩子出生以后会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所以准确的说是家庭氛围造就了孩子的性格。有时,家长本身就比较内敛、沉默、不擅与人交往,孩子也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与之相似的性格特点,而这种性格的孩子很难适应新环境所以哭闹也在所难免。

解决策略

老师主动与这些孩子聊天、组织游戏活动时有目的地靠近他(她)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这样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让他(她)觉得老师很在意自己,从而拉近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建立对老师的依恋情感。如蹲下来和孩子面对面交流,态度要和蔼可亲,还可以附加相应的肢体动作,如抱着孩子聊天等。教师和孩子聊天时所表现出来的真诚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母亲般的被尊重、被关爱,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并和老师、同伴产生良好互动。

真相7:对老师陌生引发的哭

首先,孩子入园之前在家享受的是家人无微不至的爱护;其次,现在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孩子生活在最顶端,他们既尊贵又孤单,突然入园,和老师、同伴都不熟,更无感情可言,这时孩子便会对幼儿园产生畏惧情绪,同时会因为排斥同伴、害怕老师而哭闹。

解决策略

教师是孩子入园后接触的第一人,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在孩子入园前带着爱心、带着真诚、带着礼仪、带着智慧对班级孩子进行家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教师在家访中详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自理能力、兴趣爱好、有无挑食偏食习惯、有无对食物过敏等情况,力争对孩子有全面完整的了解;其次,教师家访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趣味游戏,轻松而亲密的游戏过程是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第一步——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和老师充分互动,自然而然会产生亲近感。临别之时再送给孩子一个小礼物,相互抱一抱,并相约下次再一起玩,如此不但可以和孩子建立初步的师幼感情,更为良好的家园共育工作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图4.提前家访,与孩子增进感情

以上所述皆是笔者对幼儿“开学哭潮”现象的一些解析和解决策略,且在实践运用中有效解决了孩子的入园焦虑问题,从而使其顺利适应了幼儿园并喜欢上了幼儿园生活。这样的适应和喜欢不仅为孩子在幼儿园健康成长打下基础,而且让孩子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孩子终生发展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