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魏鹏飞

亲子活动是家园共育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工作,通常是由教师在课程开展或者活动组织过程中通过口头或者通讯工具布置给家长,要求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家完成的活动。亲子活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类型的调查表或美工作品等,也可以是阅读、劳动、体育等实践活动。亲子活动一般由教师发起,教师、家长、幼儿三方共同参与,它是当下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家园共育过程中,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亲子活动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给家长和幼儿造成了负面困扰——种种迹象表明亲子活动需要进行更加优化的设计。

亲子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分析

笔者曾围绕亲子活动的布置与实施效果与本园多名教师进行了交流。面对“亲子活动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这一话题,部分教师认为:“亲子活动是保证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最直接的方式,能够对班级的教育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另一部分教师表示:“每次布置的亲子活动,只有少部分家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家长要幺没时间,要幺不清楚教师的要求,导致亲子活动对于幼儿的帮助有限。”同时,笔者围绕“你认为亲子活动对孩子发展有没有帮助”这一话题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家长的回答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教师布置的亲子活动能够让自己知道在家该和孩子做什幺、怎幺做;其二,部分家长认为亲子活动过于频繁,而自己工作太忙,并不是每次都能全程参与;其三,部分家长知道亲子活动很重要,也愿意积极参与,但是很多时候都是由家长包办,幼儿参与的机会不多。

基于以上的调查和访谈,结合日常家园沟通工作,笔者发现当下亲子活动任务的布置和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活动任务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

亲子活动通常伴随着课程的实施和近期活动的开展,当下的幼儿园课程具有明显的生成性特征,活动的预设性较少,所以开展亲子活动的随机性比较大,教师经常临时设计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当下的家园共育理念提倡家长全面参与幼儿的活动,要求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形式的亲子活动,时间和频次不稳定的特点给部分家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行动力,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2.内容设计缺乏层次性和个性化

教师在布置亲子活动时往往直接面向班级所有幼儿和家长,无论是调查表、手工作品还是亲子共读等活动,活动的形式和要求鲜有差异性任务。据笔者了解,当前还没有可供幼儿选择的亲子活动形式,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统一布置,家长和幼儿统一完成——这样的内容设计忽略了每位幼儿的个体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这就导致亲子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也难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亲子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面向班级幼儿的作品类活动,教师通常用来创设班级环境,多以展示的形式出现;另一种是实践类活动,多以日常谈话活动中的观看照片或随机交流进行评价。亲子活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家长两方面:面向幼儿的评价存在着片面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既不能覆盖所有幼儿,也缺少针对性的评价;而面向家长的评价和反馈只有很少的比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收集家长参与的反馈,最多只是在家长群里一语带过。这样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显然不够科学和完善。

亲子活动的优化设计策略

一、控量提质,保障家长的有效参与

1.合理安排时间和频次,提高家长行动力

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家长充分认可亲子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普遍缺乏行动力。为了提升家长的行动力,减少家长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负担,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合理安排亲子活动的时间和频次。

首先,亲子活动最好安排在周末,这样家长和幼儿就有充分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其次,每次的亲子活动任务可以根据课程实施计划提前布置,给予家长充分的时间准备,尤其要避免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临时性任务;最后,亲子活动的开展频次不宜过高,以每周一次的频率为宜,对于多项小任务,可以在周末通知中整合发布,既有利于家长抓住重点,也能够提升家长的行动力。

2.建立亲子活动常规,提升家长理解能力

亲子活动的完成质量与家长对于亲子活动的理解有关。家长既要理解亲子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又要理解各类亲子活动任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中建立亲子活动任务发布的常规。首先,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达成实施亲子活动的共识,促使家长认识到亲子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家园共育的质量;其次,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与评价,帮助家长明确各类亲子活动的参与形式、要求以及具体目标,例如,在小班上学期,可以通过中期家长会,结合案例介绍幼儿园课程开展中主要的亲子活动以及具体要求(见表1),这样有助于家长统一认识,进而有效提高亲子活动质量。

表1.不同类型的亲子活动设计目的与参与要点

二、增加选择,满足幼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1.形式灵活多样,保障家长的参与程度

传统的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亲子活动已经无法满足课程实施和幼儿发展的双重需要,且过于频繁的、重复的、劳心劳力的亲子活动使家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厌倦,设计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迫在眉睫。除了手工制作类的亲子活动之外,教师可以尝试布置多种类型的亲子活动任务组合,多添加家长易接受、易操作的亲子活动类型,例如亲子阅读、角色表演、户外体育运动等,活动主题既要服务于课程的实施,又要关注幼儿和家长的具体生活,确保亲子活动符合家长和幼儿的水平和条件,从而真正提高家长参与的效率,同时最终的呈现形式可以采用照片、视频记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内容可供选择,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让亲子活动不流于形式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幼儿真正参与,而确保幼儿真正参与的关键在于提供差异化的亲子活动以满足不同类型幼儿的发展需求。首先,亲子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难度不能过高,不能以展示、攀比为目的,这样才有可能让幼儿真正参与其中,也不会使家长耗费过多精力;其次,在设计亲子活动时应提供多种参与活动的形式,例如,亲子活动任务的最终呈现,既可以是照片、视频的记录,可以是幼儿的一段语音,同时也可以是幼儿的绘画记录,教师应该鼓励家长使用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见表2)。同时,对于同一活动任务,也可以设置多层次的目标供家长参考,尽量不要划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保证幼儿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表2.亲子活动类型统计

三、协同共育,切实发挥亲子活动的价值

1.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亲子活动发挥实效

幼儿作为教育对象以及亲子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参与效果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合理评价,那幺活动成效肯定会大打折扣。据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幼儿都渴望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者请自己讲述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亲子活动任务的评价值得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利用集体活动时间进行点评,也可以灵活地进行个别交流,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以保证亲子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对于家长的评价,这是保证家长持续参与、高效参与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呈现、家长心得的分享、幼儿积极的反馈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互动,明确活动中幼儿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长,确保家长体验到亲子活动的真正价值。

2.推动多元合作,形成实施与评价方案

科学的亲子活动评价机制往往不是一个班级能够形成的。园所教研组、年级组应当形成合力,共同探讨和制定亲子活动的评价标准。虽然每个班级的幼儿发展情况不同,但是同年龄段的课程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大致相同,年级组可以在审议过程中共同探讨亲子活动的实施过程,通过深度研讨、集思广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多元合作,形成园本化的亲子活动实施与评价方案。

实践证明,发挥亲子活动的教育作用需要家长、教师、幼儿等多方合力,需要幼儿园和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实践家园共育理念,充分发挥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亲子活动的育人导向,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确保亲子活动成为家园共育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