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清

(厦门医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3)

关键字 农业文化遗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1]。2022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2022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3]。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中国千年的农耕文化,饱含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现实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英国学者Prentice R.首次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及农业文化遗产的吸引物或者元素,如农场、牛奶场、农业博物馆、葡萄庄园、捕鱼、采矿、石库等[4]。早期农史学家石声汉将农业生产明确为一项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并对农业遗产的概念和内容加以界定,他认为: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遗产是农民经过长期坚韧不移的努力,推动农业生产实践为亿万人提供种种生活物资的过程,包括具体实物和技术方法两个部门[5]。苑利教授指出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继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的总和[6]。

2013 年5 月,我国农业部确定了19 个传统农业系统成为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后每两年发掘和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21 年底已认定六批,共计139 个。这些重要农遗包括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等,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7]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看,农业文化遗产蕴藏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1.1 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激励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化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在数千年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超稳定、可持续性发展,使农遗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产物凝结着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繁衍和文明存续的关键,书写着华夏儿女的伟大与自豪,至今仍渗透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各方面。

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浙东南先辈传统农耕技艺千年古法,闪耀着先人传统农耕智慧,使人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因此,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让大学生了解丰富多样的农业实践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进而产生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1.2 传承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历史情境

开垦于唐开元时期的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成为先人从中原迁居南方因地因物制宜开展农耕生产的历史见证,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经过数十代人的艰苦劳作和千年的文化积淀,尤溪梯田逐渐形成富有闽中区域特色的农耕文化。类似福建尤溪联合梯田这样的农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样本,能让大学生领略美轮美奂的梯田美景,更能让学生回到当时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情境,体悟先人艰苦奋斗、积极进取、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等优良品质。通过农业文化遗产创设历史情境对大学生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和熏陶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在人生道路上做到勤劳踏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积极进取。

1.3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知识内容

农业文化遗产饱含农学、历史学、民俗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内容,涵盖种植、栽培、养殖,酿酒、农具生产、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科技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学习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来看,各项目最大的共同特征就是把握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顺于自然,利用自然,具备整体观、联系观和生态观,并贯穿于整个传统农业生产。正是把握了这条主线,才使农业生产经验连绵不断,兼具历史传承性和现实价值性。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特别是和谐思想和生态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知识内容。

1.4 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指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要求对教育预期结果的一种设想,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其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8]。人的全面教育内在包含劳育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不管是在显性文化资源上,还是在反映人民勤劳和智慧方面的隐性文化资源上都兼具实践性和创新性。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为载体开展思想观念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能让新时代大学生站稳人民和实践立场,通过劳动打开桎梏,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致性

2.1 二者在激发教育主体崇高性上存在一致性

崇高是一种精神性特征,带有类似“敬重”的情感,敬重的客体是自然,也可能是人的主体性。先辈们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勤劳进取改造自然环境所孕育出的农业文化遗产,实质是敬畏自然的客观产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人即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敬重感,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因此,二者在激发教育主体崇高性上高度一致。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取向包含实践性特征。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崇高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深入的体会,产生全新的思想道德体验。

2.2 二者在激发主体情感联结上存在一致性

农业文化遗产除了具备实物形象的呈现之外,更多的是要凸显人们与内心感觉和情感联结,将眼前的实体转化为历史场景,并最终产生思想道德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以教育主体的情感性作为重要依托,以达到育人成效。因此,二者在激发教育主体情感联结上高度一致。农业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现代人类与古人对话的重要窗口,是激发人们真实性感知的重要媒介,其价值取向包含情感性特征。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结,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和载体,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资源。

2.3 二者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存在一致性

先辈们在创造农业文化遗产时其主体、基础、操作者和制定者都是“人”,是凝结人类社会中的各项农业劳动,强调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性发展,离开人的需求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目的,最终实现人格自由而完整的发展。因此二者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高度一致。农业文化遗产是先辈们改善农业生产手段或环境的历史产物,进而实现个体感性的自我成长,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格状态,其价值取向包含个体功能性特征。在实践中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3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农业文化遗产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结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教师的梳理、提炼和开发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学。课程内容结构成就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将农业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之外,更要结合农遗所蕴含的多学科要素,在学科教学下创新开展课程思政,结合更多课程教学领域来实现。

3.2 农业文化遗产与社会教育资源的结合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浙江省湖州市建立全省首个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为高校广泛开展农遗教育提供基地支持。对于家庭和学校而言,应积极引导广大学生产生对本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以社区、家庭、学校为阵地,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月或体验月”、发放宣传资料、免费开放农业文化遗产教育基地或农遗博物馆,培育更多的欣赏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3.3 农业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

要以互联网、自媒体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高校可开展“我为家乡农业文化遗产点赞”“我与农遗微体验”等微博讨论话题,通过“互联网+农业文化遗产”,创新传播方式,使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增强其对农遗资源的认同感。

3.4 农业文化遗产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形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高校可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接触、认识和掌握农业文化遗产,在亲身体会中提高实践能力。许昌学院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组织学生开展“留住乡愁,莫忘农耕”征文活动,通过让学生实地感受家乡农耕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值得学习借鉴。

3.5 农业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将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带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积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而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高校可设置农遗相关教研和科研立项建设,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与地方政府或科研单位联合举办农遗学术论坛,诚邀专家学者开展农遗进校园等讲座报告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在高校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承基地。充分利用办学优势,积极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与研究工作,为打造本土非遗品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