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清

摘要: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知识与文明的象征,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广大教师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教师素养;师德;师智;师能

立足新时代的教师要顺利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下面就浅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师德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个孩子从步入学校的那天起,他就尊敬与崇拜自己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言行的指南,德才的标杆,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乌中斯基说过: “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是什幺样的教科书,无论是什幺样的思潮,无论什幺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智力开发与知识的获得,个性的形成,道德观,人生观的发展都与教师的启蒙与塑造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去正确引导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人生的奋斗目标,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量,学生自身的影响将来会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着一定的相互作用。

这样就更高要求教师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长期加强自身的师德素养,乐业敬业,忠于职守,以身作则,对学生严中有爱,严慈相济,用自己的爱去营造爱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即是严师,又是挚友。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开始,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入手,从小让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师智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给学生传授好知识,教好所学的文化课程,因此教师自身就要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宽泛的科学化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对自己进行充电和加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常满常新的水。”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新科学知识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科研成果,并熟练掌握各学科间的联系,透彻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认真详实备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此外,教师还要多学数、理、化,文、史、地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才能更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在工作中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点的变化,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动机的浮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如不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就会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用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摆脱困惑郁闷心情,重振学习信心有很大帮助。也可用来指导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三、师能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首先,在备课前,先钻研教学大纲,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析教材,了解教学对象,反复思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所用的教学用具及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在写好教案,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语言表述,捉摸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中所需,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做到“有的放矢,”才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后,老师跟踪学生的学习心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学生心中期望的差距,改过自新,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协调各种因素如师生关系,男女生关系,各学科间关系,都要综合考虑,相互间合理调配,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脉搏,为学生动之以行,晓之以理,为班级确立一个令大家满意的共同奋斗的学习目标。并选拔有一定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有朝气,有热情,能服众的学生当班干部,把全班的学生团结在一个有思想健康,学习热情高涨的班集体中,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班集体中,并建立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和谐,充满爱心的班集体,才能搞好班级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强化教师的形象素质也必不可少,如在平时教师穿着整齐,表情自然大方,乐观开朗,在课堂上语言标准,词汇丰富,表达准确机敏,语速快慢适中,对学生的提问从容应对,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让学生觉得易学易懂,学得轻松,增强学习信心,使得更加热爱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因此,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能力,更具有健康的体魄,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才能担当起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合格人才的重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冀思琪,刘军.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7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