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从l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文化不断进行交流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韩国电视剧、综艺节目、电影等影视类作品,以及韩国音乐、舞蹈界的“韩流”文化在我国迎来极大的热潮,但是韩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这些相比,反而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因此本文从韩国文学翻译修辞学的角度,对韩国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浅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修辞学;韩国文学

韩国和日本和我国文化同源,历史相近。但是就目前来看,日本文学作品反而比韩国文学占据更大的市场。究其原因,一方是韩国现代文学本身起步较晚,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韩国文学方面国内翻译较少,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不够。虽然韩国成立了韩国文学翻译院,每年重金征集优秀的文学译注,但是一开始文学院将宣传目标放在了欧美,即把重点放在了韩文作品的英文译本,而对第三世界的语种翻译出版并没有给予很高的支持,这就不利于韩国文学汉译本的传播。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些许改善,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韩国文学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薛舟和徐丽红。

只有优秀的译作,才会让作品再次释放光彩。韩国文学也是如此,只有优秀的中文译本,才有助于韩国文学传播焕发生机。因此本文选取了韩国作家金重赫的《乐器图书馆》,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事物赋予了人的生命,使器物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使用和被用,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层次,赋予了一种哲学上的关系。这本书中译本的译者为韩亚仁,韩亚人即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译者。接下来将会节选《乐器图书馆》的第一个故事《自动钢琴》进行翻译赏析。

原文1:

译文1:我仿佛化身钢琴的琴弦,他每击一下琴键,我就浑身抖,甚至觉得那台钢琴的弦连接着我的血管。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修辞的功能来看,比喻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使阐述的道理更加清晰、明确。在运用语言传输信息的过程中,人类往往困于语言符号的抽象性。因此,为了完整地、形象地再现客观现实或自己的思想情感,使之在语言层面获得延伸,于是就借助于比喻。1在这里译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这种感觉比喻成了“钢琴的琴弦”,将音乐带给作者的冲击和感动展现出。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情感用直观的表达概括出,充分传达了原文中的感情。

原文2:

译文2:按理说,钢琴演奏家一般都有偏爱的钢琴型号。但我不,不管什幺钢琴,我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驯服它,对此我满怀自信。

这句翻译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说写者角度来看,是把用于人的词语用来描写事物,其动机就是为了更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信息,表现说写者的爱憎。2原文中“

”的意思是“适应、习惯”。在翻译时,译者没有局限于原文的简单转译,而是选择了“驯服”这个词,将钢琴拟人化。从而可以看出这个演奏者对自己演奏技法充满了自信,展示出了演奏者的人物形象,和他略有写骄傲的人物心态。

原文3:

译文3:“音乐不是不断生成的,而是不断消失的。音乐无处不在,但它源自何方,又消逝于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就在现在,就在这里,某处就有音乐。因此,钢琴家是不应该制造声音的。应该让世上的声音通过自己的身体消失殆尽,这才是钢琴家该扮演的角色。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译者对原文翻译处理的十分巧妙。首先第一句翻译“”韩文语序是前否定,后肯定,直译为“音乐不是不断生成的,而是不断消失的。”语句意义重点放在了后面的“音乐是不断消失的”这种句式的处理方法,可以加强文章中肯定的意义所在。之后对于“

”这句话的处理。译者首先运用了合译的翻译方法,将韩语分开的两句话译成了一句,即“音乐无处不在,但它源自何方,又消逝于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从翻译方法来看是化繁为简,但是从修辞学角度,句式修辞来看,一句话由4个短句组成,其每句都是6个字,读起来郎朗上口,具备了诗歌的一种音韵美。这样的句式排列,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仿佛一抹点睛之笔。

以上三个例子从修辞方法和修辞手段进行了分析。首先比喻和拟人都是属于修辞方法,如果再进行细分,则是意义化的修辞方法。这类修辞方法主要是为了传情达意,使文章内容的意义扩大化。一方面这类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的情感,同时也易于引起读者共鸣。而句式结构如何排列和分布,则属于修辞手段范畴。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增强表达,使表达更具有气势,增加文采,这和修辞手法侧重点不同。因此在翻译中对译文多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考量,可以使译文更增色,延长译文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汝东.《修辞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

注释

[1]陈汝东,《修辞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第194页。

[2]陈汝东.《修辞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第220页。

作者简介:

姓名:郭长誉(1996-)男,吉林长春,研究生,延边大学,研究方向:朝鲜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