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实践哲学在哲学史上也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文主要在亚里士多德道德和伦理实践哲学基础上,来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伟大思想变革的。亚里士多德把实践仅仅理解为道德实现和伦理认知来展开活动,上升到一种至高至善的活动方式,但亚里士多德没有看到实践也是人类生活生存的社会历史活动;马克思将两种实践传统进行了思想的论证,既从人类劳动方面来理解实践活动,为实践增加了物质生产劳动的内容;又从实践方面来理解劳动,为劳动增加了价值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人类解放理论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培根;实践哲学

一、实践哲学的传统概述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实践哲学的传统,我们要追溯实践的真正含义,就要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谈起,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将思想分为实践的、创制的和思辨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三种活动虽有不同之处。但都是以“善”为最高追求。理论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本身的活动,体现出了对善的追求。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论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其原因就在于人所具有的选择性,实践不同于创制活动,实践是对“至善”追求的活动。实践表达着作为人的一个整体性质的理性活动,道德伦理领域和政治领域是实践所活动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实践是人自身的道德力量的体现。是道德行为活动的理性选择,是在对“至善”的实现与追求,只有基于道德实践的理性指引下的选择才能彰显出人的主体性。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根据自己的智慧对事物进行判断,不相信任何权威;第二,如果发现自身判断出现偏差,就要推开自己的观点。这都是主体性的一种体现,这是古代的实践概念的一个当代启发。反之,如果要求人们面向实际和实干就会成为一种被选择,这是人被物所束缚的选择。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基于人类的道德,是十分高尚的,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就是要求人们把人类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的。所以今天人们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讨论亚里士多德实践选择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坚决谴责那种急功近利选择,由于人们出于对实际的追求往往忘记了这一高尚的思想。而创制活动是一种技艺,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经验比较,技术才是真正的知识,技术能传授,经验则不能。其目的不在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是个体的一种实际的物质价值活动的追求,是会结出果实的活动,其根本特征在于生产性,当然,这种活动绝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因为创制活动也是以善为目的的,但这是一种实际的善,对应着一个具体的目的,即称之为“本善”,实践和创制都是人的选择活动,都是以具体的不同的个别事物为对象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目的性活动,而后者是手段性的活动,虽然两者都是人的自觉活动,但是创制活动却受自然必然性限制,虽然是创造自由,但本身却受必然性不自由的制约,是一种人类谋生的活动,是实现自由的手段,只有理论和实践才是目的性的活动。简单地说,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解为一种道德活动,实践最终指向为善,是基于善的实现的活动。

二、培根的技术实践思想的变化

中世纪以来对实践和创制的混淆使用,是导致实践哲学沉寂的根源。到了近代培根和马基雅维利进一步对实践进行了技术化的理解,实践哲学的道德超验之维逐渐被淡化。我们基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立场认为,这种把实践理解为科学的技术应用,是对实践的最大误解。这种对实践的歪曲误解是从培根开始的。培根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强调功用性。他认为古希腊是西方学术发展的鼎盛时代,然而古希腊学术思想的主流关注道德哲学、政治学以及神学,这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且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自然仅是思辨的,并无实用性,即使在《物理学》等自然哲学的表述中涉及经验,但是究其结论仍是先验的。培根从感官经验出发提出了认识自然的新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实践概念的传统理解。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知识自身就具有利用自然的力量,他说“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的,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这里他就初步表述了科学转化为技术,实现创造性物化的思想。他认为,如果想要充分发挥科学知识利用自然的力量,首先要基于自然和经验建立起科学技术,其次充分发挥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他改变了科学和理论的含义,培根将科学仅理解为经验科学,把实践理解为科学的技术应用,强调功用性。他说:“哲学体系和各种科学的增长与进步,应当依照相同的规则要以果实来评判学说体系;而假如这体系是不出产果实的,我们就应当宣告它毫无价值,特别是当它不仅不产生葡萄和橄榄等果实反倒带有争执、辩论之荆棘和蒺藜时,我们就更应当作这样的宣告。”他在《伟大的复兴》中更为明确的表达是:“一向在技术和科学上所做出来的发明,都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思考、观察、论证而做出来的”,“整个道路就必须建筑在一个稳固的设计上”。

可见,培根对实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泛化理解的实践所关注的是实验中的操作技术,这是用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最低贱的活动(创制)来代替实践。培根将古希腊完全无功用的理论活动与工匠功利性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实践成为了科学的技术化活动,开创了另一实践哲学的传统———技术实践论,这是近代以来对实践的最大误解。培根理解的科学技术化的实践,将实践理解为操作性功利的活动,理解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使实践失去了伦理的意义,实践逐渐被泛化地理解为一种生活技术,并且这种技术实践导致了技术特征的普遍化,从而引发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危机。他没有看到作为技术的善和实践的善的区别。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是与创制相对立的活动,是一种只关注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道德活动,将创制的生产活动排除在外,当然亚里士多德这种对实践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因为实践不仅是一种道德活动,也还是一种生产性的社会历史活动。实践哲学是一种研究人的行为的理论,它既包括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性活动,同时也包含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是以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克服异化,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的。

三、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与培根实践思想的辩证思考

哲学史上实践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培根从技术实践的角度开创了另一种实践哲学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两种实践哲学传统的综合,亚里士多德把实践仅理解为道德活动而没有看到实践也是一种生产性的社会历史活动,有其片面性。培根理解的技术实践则是从操作层面,把实践理解为手段性、工具性的活动,使实践失去了伦理的意义,同样具有片面性。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将两种实践哲学的传统统一起来,并为培根的技术实践即物质的生产性活动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伦理实践的基础,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实践则是技术实践的本质。一方面,马克思从劳动来理解实践,把物质的生产性活动作为实践的根本性内容,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来理解其他的人类一切活动,将物质生产活动的生产性看作实践活动的普遍属性。依马克思之见,实践是生产性的活动,价值也不是劳动生产的唯一产物。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政治活动和道德活动也在不断生产着新的政治形式和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社会只有基于这些活动的生产性才真正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历史的存在。然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我们到达理想社会的必经环节,人类的生产活动想要获得解放,最终的旨归是实现共产主义。此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创造人类生存方式的活动,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就在于使自身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就使劳动具有了价值的内涵,从根本上,使作为手段性、工具性的劳动转变为作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且,马克思将本应是目的,但事实上作为手段的生产劳动理解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将由手段、工具的活动向作为目的的活动转变的生产劳动,看成是劳动自身的辩证法,从而明确人类历史就是通过物质的生产性活动不断克服自然的必然性,而最终成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历史,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是道德实践论和技术实践论的综合,也是对人类生存危机反思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贺建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再读《尼各马科伦理学》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7).

[2]赵永刚,黄毅.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对美德的辩护[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郭世超.马克思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研究[D].贵州大学,2018.

[4]申莉.马克思实践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温浩然.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价值本体论意蕴探讨[D].黑龙江大学,2018.

[6]华果.马克思实践人本主义思想探析[D].兰州大学,2018.

[7]訾晨阳.亚里士多德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6.

作者简介:王小伟(1994年-),男,汉族,甘肃天水人,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