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古代生态哲学源于儒释道三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衍生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古典园林在选址、理水、建筑、植物等方面有着成熟的体系,其可持续性表明其中含有突出的生态智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给与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一定的参考,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古代生态哲学;园林营造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工业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之心越发强烈。纵观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生态”这一理念其实并不是新鲜概念,“道法自然”、“物我同一”、“虽为人作,宛自天开”都是对生态理念的转译。深入挖掘古典园林的生态观念和建设手法,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古代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

古人在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与温度、光照、水量等存在紧密的关系之后,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简单的生态思想,出现了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习俗和观念。这些朴素的生态哲学智慧也包含在后面出现的儒释道三家哲学体系中。

1.1老庄道家哲学的生态智慧

老庄哲学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最富有生态智慧的的经典。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具有统一性,推崇“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为“寓情于景”、“借景生情”,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意境美和明显的写意性,表达了人与自然亲和无间的情感。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高度反对破坏自然的人类活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力表现出自然野趣的创作主导思想,崇尚自然,追求天成之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这种思想的凝练,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原则。

1.2佛教、儒家哲学的生态智慧

佛教以“善”为本,其中禅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最大。禅宗明心见性,追求大彻大悟,获得完全的自由的思想推动了古典园林重视意境的展现,园林的游览也从单纯的观赏转变为对意境的揣摩和共鸣,更为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官直觉上的感悟。

在儒家的哲学体系中,“仁”是其思想核心,以“仁”的原则妥善的处理好事务则为“智”,同时又将山水作为仁智的象征,君子当“比德”山水,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重视,这种生态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智慧的又一个哲学基础[1]。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基本都是由儒释道三家构成的,古典园林生态哲学也深受这三家的影响,并由儒释道各自生态观互补互含构成。

2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生态智慧

2.1选址

中国古典园林在相地选址时会综合考虑水、植被、土壤、日照、方位等多方面因素[2]。《园冶》相地篇中将人居环境划分为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和城市地 ,在建筑园林适宜度上,“山林地最胜”,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和江湖地次之,城市最次[3]。如果要在城市建园,必然需要选择安静而又远离人烟的地方。这种环境在现代观念中就是山水资源良好,土地资源充足,环境承载力强,能够保证人居环境长期稳定。

2.2理水

园林的水源以山泉水、井水为主,加上与雨水资源构成了园内水系的所有来源。建设立基是需要查探水的来源,疏导水的去向与查探水的来源并重。大型皇家园林通常是建造在自然河流旁边,或者是人工挖掘河道与自然河流相连。园林中的水以活水为佳,顺应自然地势,与自然水体形成一个连通流动的完整循环水系统,保证园林内水环境的生态和健康,起到净化水质、调节流量、涵养水源、控制洪水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2.3建筑与场地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选址考究,讲究“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即因地制宜。园林建筑的功能性决定其方位的选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这种方位的选择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良好的温度调节减少能源使用,也是现代生态所追求的的节能减排。另外《园冶》中讲的“轩楹高爽,窗户虚灵,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将室内的空间拓展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场地的布置在尽量保持原有地形的基础上,随等高线因势而成。建设前就应对地形地貌进行分析,在少动土方、减少成本的基础上结合道路排水的功能,合理安排道路和场地,同时土方考虑土方平衡,挖池产生的土方用于山体、岛屿的堆筑。

2.4植物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是生态功能的主角,植物调节着园林中小气候,也有避风、滞尘、杀菌、调节温度等作用,从而营造优越的生态环境。古代造园者对乡土植物,特别是古树名木情有独钟,注重对其的保护。《园冶·相地》中记载:“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建筑与原生植物冲突时,当尽量避让切不妨碍其生长,毕竟建筑易成而树木难得。选择林木时,也以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既降低成本,又能以体现当地传统。

中国古典园林极大部分也是作为住所存在的。因此园主人不仅要求景观的和谐优美,同样要求可持续性强,这就需要园林与周围环境相容,建筑结构稳定,水源充足且能长期供应,植物生长发展空间规划到位。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持续性强的生态做法。

3结语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回顾不仅是在赞颂古代造园师们灿烂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汲取其生态智慧用于当代传于后世。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在园建方面的实际操作也包含着古人对“生态”的理解,更是寄托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热爱。习古而成今,古典园林在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观必将对当下人居环境建设有所启迪,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乾宏,弓弼,刘建军.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03):210-214.

[2]王鹏,赵鸣.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思想刍议[J].风景园林,2014(03):85-89.

[3]马锡栋.杭州郭庄的园林艺术营造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62-63.

作者简介:姚国鹏(1996- ),男,汉族,重庆铜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