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昱

正文:傣族舞蹈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离不开其背后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造就了极高的艺术表演价值和审美价值。欣喜的是,无论表演形式和创作风格如何变化,傣族民间舞依然没有离开那片充满灵性的土地,没有离开那里的情怀。

一、地域文化

一个民族现有的生态环境会滋养出丰厚的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发展的基础。傣族人口分布居住在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世代依水而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以水稻种植为主。傣族富饶的自然环境以及和缓的劳动生产方式造就了傣家女孩温柔贤惠的性格,也为傣族舞蹈优美灵动的体态动律奠定了基础。

(一)、自然条件对傣族舞蹈的影响

傣族人民聚居于我国西南部的傣族自治州,沿河流而居终年与水为伴。傣族舞蹈节奏较为平缓、外柔内刚,与其常住于山川河谷地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时以膝盖的屈伸动律带动手、脚、上身形成“三道弯”的曲线(一弯:立起的脚掌到弯曲的膝部;二弯:胯部到倾斜的上身;三弯上身到弯曲的手臂),以模仿水波的流动。

(二)、经济条件对傣族舞蹈的影响

傣族居住在河谷地带资源丰富、森林茂密。富饶闲适的生活状态培养了傣家女孩风韵细腻、优雅端庄的性格。此外,因为经常与孔雀、大象等温驯喜静的动物生活在一起,使得傣族人民将这些奇禽异兽进行了艺术升华,创造出自己民族性格的舞蹈样式。

二、宗教信仰

傣族人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保留着与自然界固有的亲切感。受印度教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傣族舞蹈既继承了小乘佛教的虔诚仪式,又继承了原始图腾崇拜的生灵模拟,以及受到相关宗教信仰的影响,共同组成傣族舞蹈的艺术特性。

(一)、小乘佛教影响下的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更来自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舞蹈中多有双手合十于胸前的姿态,祈祷自我解脱和救赎。佛教的集会宴飨为舞蹈的演出提供了平台,同时也限制了舞蹈风格的发展,使舞蹈的整个动律风格更为静谧、温和,赋予精神色彩。

(二)、图腾崇拜影响下的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呈现出当下的表演样式,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最熟悉的孔雀舞,就被傣族人民认为是最有灵性和代表性的祖先崇拜。孔雀在傣族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真、善、美和吉祥如意的化身。傣族舞蹈灵动的动律特点深受“鱼舞”的影响,而“蛇舞”则奠定了傣族舞蹈“三道弯”和“一边顺”的审美风格。

三、建国后傣族舞蹈的艺术创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下,傣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水平趋于稳定。傣族民间舞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必修教材以后,我们将“学院派”民间舞的思路融入傣族舞蹈创作,使舞蹈审美性和表演性得到提高。

(一)、《金色的孔雀》——形态美的复现

1980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中,刀美兰老师的《金色的孔雀》和《水》双双获奖,也带来了一股新的“美兰风”。在舞蹈《金色的孔雀》中,刀美兰老师以生动形象的肢体,再现了一只嬉戏于阳光下的孔雀,将孔雀享受温暖、沐浴阳光的欢欣状态还原于舞台。舞蹈中刀美兰老师放大了传统傣族舞蹈中的起伏动律,保留和规范了手型和掌型,特别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眼式手”被刀老师反复使用,配以脚下灵动的韵律步伐,将一只嬉水孔雀的轻盈步态完美地呈现,将柔臂动作加入舞蹈之中,以肢体的灵动再现水波的流动和孔雀的生动。

(二)、《雀之灵》——艺术美的生华

杨丽萍老师的作品《雀之灵》睁傣族舞蹈审美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肢体表达更为挺拔,活现、传神。在舞蹈《雀之灵》中,杨丽萍由一个舞者转身成为一名“精灵”的缔造者,她除了调动了肢体的最大可能性以外,还将舞台的灯光、舞美、音乐全部运用起来,为她打造一只活灵活现的“孔雀”所用。在肢体语言方面,杨丽萍打破了传统傣族舞蹈语汇的边界,把身体语言丰富到最大化。她大量的使用柔臂、肩和手的动作,模仿孔雀开屏前的瑟瑟抖动。舞蹈中将表演性技巧巧妙地渗入其中,大量的使用旋转,将“舞”与“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探索了“孔雀”这一形象的“可舞眭”。整个舞蹈由“美兰时代”具象的模仿生灵状态升华到一种对共性美的艺术追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美是无目的又和目的的形式”,进而解释道“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舞蹈《雀之灵》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既保留了傣族舞的内核,又打破了传统民间舞的局域性,使“下里巴人”的艺术形式变得如“阳春白雪”一般,也为民间舞走上更高的舞台奠定了基础。

(三)、《灵》——意象美的凝练

傣族民间舞自从进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教学的必修课,成为“学院派民间舞”的一分子以后,其体系和创作风格也更为严格化和专业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新局面。《灵》中对孔雀形象的塑造由过去单一的走向复合,将民间德宏地区代表眭的“雄孔雀”和西双版纳的“雌孔雀”集合在一个舞台空间之上。舞蹈中唯一的雄孔雀作为蓬勃的希望和生命繁衍的象征,在雌孔雀的群舞和斗舞中可以看出不息的生命力。在动作语汇选择方面,舞蹈《灵》突出了“学院派”民间舞的特性,在保留了傣族民间原有的节奏型的基础上对动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夸张了动作幅度,加大了肢体表现力。

四、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搜集与规范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戴爱莲先生在解放区组织表演的《边疆舞蹈大会》;建国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与扶持下,我们相继建设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舞剧系等相关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及表演的院团,都旨在发展和规范少数民族舞蹈事业。只有将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看成是一个相依相存的整体,我们的少数民族舞蹈才不会失去内核,才可以有“根”、有“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