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铭桓 崔艳辉

摘要: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亚瑟王之死》和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经细读后就可以发现,两部作品无论在结构、内容和人物上两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由于时代、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又有些许不同。但这些相似与不同之处就为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亚瑟王之死》;《吉尔伽美什史诗》;比较研究

一、概述

《亚瑟王之死》虽然不是第一部描绘亚瑟王传奇的小说,但却对后世影响极大,由托马斯·马洛礼爵士(Sir Thomas Malory)汇编而成。身处十五世纪的托马斯惋惜当时骑士制度的衰败,向往骑士制度的全盛时代,故《亚瑟王之死》从多角度展现出他所追求的骑士精神。

《吉尔伽美什史诗》作为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从口口相传,后不断加工完善,终以文字方式记录而成。一方面高度称颂英雄和友谊,向人们传递友情和正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从史诗中也可以了解当时两河流域的文明,证明文学作品是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存在。

本文就《亚瑟王之死》和《吉尔伽美什史诗》两部作品从文章结构、内容和人物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比较分析,探究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以及产生不同的根本原因。

二、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

(一)结构相似

初看两部作品,最明显的莫过于故事结构的相似。两部作品都呈递进式,主人公都有类似成长系小说主人公一样的经历,都讲述了主人公从“幼稚”到成熟这一过程。首先两者都分别遇到了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帝王之路的引路人。梅林(Merlin)和恩奇都(Enkidu);其次,二者都在他人的协助下痛击敌人,亚瑟王在圆桌骑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的协助下打败了鲁歇斯皇帝(Emperor Lucius),而吉尔伽美什也在恩奇都的协助下打败了天牛(Bull of heaven);再次,二人都经历了奇遇,亚瑟王是追寻圣杯(Sangreal),吉尔伽美什则是求取长生仙草。

(二)内容相似

首先,成王之路免不了要有指引者。而指引者通常具有优良品质,能积极引导主人公,还能在主人公陷入困境和迷茫的时候能为主人公指点迷津。

作为《亚瑟王之死》中的指引者,梅林不仅能力强大且睿智,自始至终都扮演着良师益友的角色,而亚瑟王的成长也离不开梅林的鞭策。例如在阻止亚瑟王继续屠戮十一王的部队时,他告知亚瑟王“你再不住手,上帝就要对你发怒了。他们败局已定,如果你继续打下去,你的好运将会逆转。”(陈才宇,2008:18)可见梅林也深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同样,《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恩奇都也是如此。吉尔伽美什(Gilgame?h)作为暴君初登场。当时的人民迫于吉尔伽美什的暴政只能向天神求助,于是恩奇都就此诞生。在经历不打不相识之后,两人结为好友。吉尔伽美什在体验到友情带给他的愉悦后,开始改变自己,慢慢走向了明君的道路。为了赢得声誉,他决定去雪松林打败洪巴巴(Humbaba)。由于在路途中连续做了几次噩梦,吉尔伽美什心生退却,但恩奇都的不断鼓励使他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并且最终成功地战胜怪兽。

身为引导者,他们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为他们的国王指明前进道路,尽职尽责的引导着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还会适时地将“迷路”的他们引回正路。

其次,如果说梅林和恩奇都作为引导者激励亚瑟王和吉尔伽美什,那幺文中的反派康沃尔国王马克(King Mark)和伊什塔尔(Ishtar)就是反衬二者形象的存在。

马克王,本性虚伪且为人阴险狡诈,曾写信挑拨亚瑟王、桂妮薇儿和兰斯洛特三人的感情。同样,之前加害过亚瑟王的摩根勒菲(Morgan le Fay)也挑拨过三人感情,亚瑟王理所当然认为马克王和摩根勒菲的话不可轻信。且马克王与圆桌骑士特里斯丹(Sir Tristram)是死敌,而自己又从兰斯洛特(Sir Launcelot)的口中知道马克王是一个“满肚子坏水”、贪生怕死之徒。故将马克王判定为一个搬弄是非的小人,不满其行为,更没有轻信他。从亚瑟王对马克王的认知情况看,亚瑟王对于人的评判标准已经形成,他不相信某个人的片面之词,且有“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等成为明君的必要条件。

同样,女神伊什塔尔也扮演着反派角色。在击退洪巴巴后,吉尔伽美什顺便救出了伊什塔尔,于是女神便向他求爱。然而深知女神喜新厌旧、反复无常性格的吉尔伽美什果断地拒绝了女神的求爱。也正因如此,女神派出了天之公牛为她复仇。吉尔伽美什无法忍受女神对他的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无理取闹行为,与恩奇都两人合力将天之公牛杀死。不甘心的女神也只能铩羽而归。经此战役,吉尔伽美什也再次成为众人拥戴的英雄。

正所谓“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说引导者是导人向善,那幺这两位反派也可以导人向善,两位国王会因为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而自省,从而避免犯错。

最后是结局相似,他们最终都以一代明君身份迎接死亡的到来,后世也将他们的故事不断传颂。

亚瑟王在剑栏之战时,用长枪杀死了莫德莱德(Modred)但也被其重伤,他告诉身边的贝德佛尔骑士(Sir Bedivere)要去阿瓦隆(Avalon)养伤。现今仍流传着“阿瓦隆的山谷里,沉睡着永恒之王,不列颠存亡之际,他必将醒来”。可见人们对他寄托了深厚的情感才有这传奇性的结局。

吉尔伽美什亦是如此,在得到仙草的归途中,仙草的香气吸引蛇偷吃了仙草,虽然失去了仙草,但领悟了生与死的奥秘,变得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回到王城后更加勤政爱民。他死后,乌鲁克人民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并把他的故事记录在泥板上,史诗也因此诞生。

两位国王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坦然面对生死,展示出生的精彩,死的伟大,也印证了曾经为王,终将成王这句话。

三、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

(一)追求优越不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追求优越是一种潜能,与生俱来且后天也能形成,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追求优越有两种不同方法:

一种是对完善社会的追求。如亚瑟王,建造卡美洛城(Camelot)这个“乌托邦”,同时要求圆桌骑士立下誓言:永远不蛮横无理,永远不滥杀无辜,永远不背信弃义;对求饶的敌人予以宽恕,对求助的妇人鼎力相助;维护公正的法律,绝不为金钱出战,违者处以死刑。(陈才宇,2008:39)通过对统治之下的民众是否能获得利益来实现对优越的追求。

另一种是追求个人优越。如暴君时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一开始交代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神的血脉主导着他,使他无法理解人的情感,更不用说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吉尔伽美什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

〔日日夜夜〕,他的残暴从不敛息。

〔吉尔伽美什〕是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保〔护人〕吗?

这是〔我们的〕保护人吗?〔(虽然)强悍、聪颖、俊逸〕!

〔吉尔伽美什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

〔即便是武〕士的女儿,〔贵族的爱妻〕!”(赵乐猍, 1981:16)

(二)生活风格不同

另外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生活风格的不同。

首先是早期记忆。当时的贵族追求骑士之道,所以梅林才放心把亚瑟王交给身份高贵、忠君且品行高尚的艾克特(Sir Ector)骑士抚养,使亚瑟王具备了正义、谦逊、勇敢、慷慨、讲信誉、嫉恶如仇等骑士精神。后期更是断案公正,对向他寻求帮助的人毫不吝啬……

相较于亚瑟王,已经站在权力顶峰的吉尔伽美什并没有成为一个为人民谋福祉的明君,反而鱼肉百姓,恃宠而骄。

其次是梦的分析。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因此,梦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如在与罗马对战时,亚瑟王梦见:“一条可怕的巨龙从西边飞来,龙头呈珐琅般的天蓝色,前胸金子般闪闪发光,肚子像一副色彩斑斓的盔甲,尾巴上布满鳞片,脚上长满貂毛,爪子像纯金打造的钩子。它的嘴里喷吐出熊熊烈火,陆地和海洋全被它点着了。从东方飘来的乌云中也出现一头浑身漆黑、形状可怕的野猪。”(陈才宇,2008:57)

噩梦让亚瑟王对梦中的景象十分惶惑。直到智者为他解惑,告诉他其实巨龙代表着他自己且与他的名字(Pendragon)契合。而那只野猪,则象征着罗马皇帝,此梦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位征服者。

另一边,吉尔伽美什也做预知梦,为了解梦,他求助母亲宁孙(Ninsun)女神。宁孙说,一个拥有和吉尔伽美什一样的强大力量的人即将到来,并且会与吉尔伽美什成为挚友,还会助他一起创造奇迹。事实也确是如此,恩奇都助吉尔伽美什战胜了洪巴巴和天牛。

从梦境这部分可以看出,梦作为桥梁连接做梦者所面临的困难和其成功目标。这些应验了的梦境都具有目的性,也为后来的剧情进行铺垫,侧面展示出二者的生活风格。

(三)自卑与补偿不同

如果自卑是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那幺亚瑟王与十一王之战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事件。当时的社会风气促使十一王对亚瑟王的血统产生质疑,而这不平等对待自然会使得当时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的亚瑟王或多或少产生自卑情绪。有些王认为亚瑟王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即使有梅林证明亚瑟王血统高贵,依旧不愿意承认亚瑟称王。另外,亚瑟初登王位,在社会阅历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只能依赖强大且有丰富人生经验的梅林才能登上王位。在决断大事之前,也是依赖于他的建议,而这种依赖会逐渐形成自卑。所以当梅林消失之后,亚瑟王选择另一个人来替代梅林。那就是圆桌骑士的光荣兰斯洛特,他骁勇善战,同时还具有高尚的骑士品格。出于对力量和品格的向往和自卑心理的作祟,亚瑟王对兰斯洛特是完全的信任、百般维护和不断重用。在发现了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儿的不伦之恋也没有赶尽杀绝,不仅因为兰斯洛特曾经多次为他和王后效命,也因为自卑情结作祟,选择从轻处理二人。此外,自卑情结也引导着亚瑟王尽最大努力去放大自己的长处以取得优越,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吸收更多优秀的骑士加入到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效力,帮助他人……这种追求社会优越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是为克服自卑感而做的抗争。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吉尔伽美什身上,正因为吉尔伽美什的母亲会帮他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导致他没有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也就为自卑情结埋下引子。至于自卑情结的爆发就是他目睹了挚友之死,吉尔伽美什开始怀疑自己的力量,也知道了即使强大如己也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所以吉尔伽美什开始惧怕死亡,并且渴望得到像永生者乌特纳匹诗提(Utnapishtim)一样长生不老的力量。

四、结语

托马斯·马洛礼爵士和古巴比伦人民分别创造了亚瑟王和吉尔伽美什两位君王,讲述了两位国王传奇的一生。两部作品取材于不同时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也正因如此,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作品在主题、艺术手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给予后人无限的启示,衍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不断丰富着他们的故事。

从两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或许并不如我们曾所幻想出来的那般完美,也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也会被问题所困扰。但他们会不断地改正缺点和吸收别人的优点,励精图治,努力为人民谋福利,这些努力也最终使他们成为流芳千古的明君。他们的故事浪漫且现实,让我们看到了勇往直前,浴血奋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精神。并且,他们的故事,也寄托了当时人们对勇敢、正直、善良等品格的向望,流传多年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16

[2]托马斯·马罗礼.亚瑟王之死[M].陈才宇,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

[3]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赵乐猍 译着, 1981.

[4]李晶,世界史指导教师:曲天夫.《吉尔伽美什史诗》译释: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501:5-161

[5]桑杰措.《吉尔伽美什》与《格萨尔王传》之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20-123.

[6]董良.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8):176-177.

[7]包慧怡. 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正义”的维度[D].复旦大学,2010.

[8]陈廷瓒.从亚瑟王故事的形成到《亚瑟王之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3):69-73.

[9]程春兰.《吉尔伽美什》英雄形象解读[J].衡水学院学报,2008(03):50-53.

作者简介:许铭桓(1996—),女,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崔艳辉(1968—),女,哲学博士,长春工业大学留学生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