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莉

摘要:练习课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新授课的巩固与延伸,又是新知识的提升与拓展,更是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素养。而练习课的传统做法经常是教师将教材上剩余的习题布置给学生,依次练习后讲评,这样做即使达到了教学要求,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也是被动的、枯燥无味的。那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练习课的实效性?本文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的练习”为例,分别从两个版块探究怎样运用问题导向提升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实效。

关键词:问题导向;主动参与;建立模型

练习课上,如果将教材上剩余的习题布置给学生,依次练习后讲评,即使达到了教学要求,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也是被动的、枯燥无味的。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笔者尝试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编写生活中用植树问题模型解决的各类问题;经过小组成员筛选,把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分析,进一步建模;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结构。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PPT出示生活中的蕴含植树问题的图片。

师:这些图片隐藏了我们学过的哪类数学问题?

生:植树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蕴含着植树问题的知识?谁来举例说一说?

生1:做广播操时排队问题。比如,一列有20名学生,相邻两名学生之间的距离是1米,这一列有多长?

生2:爬楼梯问题。比如,从1楼到7楼要12分钟,从2楼到5楼需要几分钟?

生3:敲钟问题。比如,5时敲5下,要6秒,8时敲8下,需要几秒?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请先阅读课本第109至111页,开动脑筋,把你能想到的与植树问题有关的数学问题写下来。注意,问题必须原创。

在独立提出与植树问题有关的数学问题后,同桌互相阅读、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拿来考察小组成员是否掌握植树问题知识的同时,抄写在作业纸第一题的位置上。

在第一次磨课中,教师在上课开始前5分钟让学生根据已有情境,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出数学问题,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单一。在后来的磨课中,教师将提出问题的过程前置,作为前一天的回家作业。学生在欣赏了课件再现的生活情境,听了同伴的举例说明,又阅读了书本所提供的一些问题后,自己提出问题就水到渠成了。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下表呈现的是第二次磨课时学生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推选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涵盖了8个不同的情境。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组号 小组推选的有价值的题目

1 马路一边栽了30棵梧桐树。如果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多少棵银杏树?

2 工人们正在架设电线杆,相邻两根间的距离是200m。在总长3000m的笔直路上,一共要架设多少根电线杆(两端都架设)?

3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4 一条走廊长36m,每隔4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都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5 一根木头长10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6 一条项链长55cm,每隔5cm有一颗水晶。这条项链上共有多少颗水晶?

7 620人排成2队过一座桥,每两人的间隔是0.1米。已经队伍每分钟走10米,走30分钟过了桥。问:队伍有多少长?

8 小明爬楼梯,从1楼到3楼花了2分钟,从1楼到6楼要几分钟?

三、建立问题模型,精拣学生解决有价值的练习

小组活动结束后,由小组长把本组推荐的数学问题拿到全班交流。通过实物投影展示问题,坐在下面的学生适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可以要求组长解答,也可以让出题者解答。

例如,第4小组汇报过程如下——

组长:我们组推荐的是王佳乐同学的问题:小明爬楼梯,从1楼到3楼花了2分钟,从1楼到6楼要几分钟?谁来说说它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类?

生1:两端都种。

组长:已知的数学信息有哪些?

生2:间隔长度,2÷(3-1)=1(分钟)。

生3:“棵数”为6,间隔数可以先求,6—1=5。

生4:“总长”就是要我们求的几分钟。

组长:是的,这里的“总长”就是我们要求的从1楼爬到6楼所需的时间。几楼就表示几棵树,爬的层数就是间隔数,爬1层楼的时间就是间隔的长度。它属于两端都种的问题。其他同学还有什幺疑问吗?

学生摇头,表示没有疑问。

8个小组都汇报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归为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和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四大类,并总结出四大类型的植树问题不外乎:告诉总长和间隔长度,求棵数;告诉总长和棵数,求间隔长度;告诉间隔长度和棵数,求总长。而不管求什幺,间隔数都是要先算的。

这样的设计不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尽可能发挥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既丰富了植树问题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又使建模过程更加充分和稳固。

这种创新的练习课的课堂模式由原先教师牵着学生走,变为把课堂还给学生,由问题驱动教学。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既有独立思考也有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有效构建植树问题的模型,并感受其在生活情境中的实际运用。如此,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练习课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实现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