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谋

摘 要:中职化工专业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欠佳。为改变这种学习现状,教师可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认可职业教育;利用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理解化学化工的意义;运用激励和温故策略,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点燃学生化学探索热情,照亮学生化学学习的上升通道。

关键词:中职化学;点燃“四感”;照亮;上升通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120-03

有些中职生对化工产业和化学课程缺乏“四感”——化工业者的自豪感、化工领域的安全感、化工课程的情趣感、化学学习的成功感,导致化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只有点燃学生“四感”的火炬,才能让学生踏上化学学习的成功之路,成长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化工行业不但与民众生活及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而且对环保有重要影响,因而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中职学校化工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探讨中职化工专业学生学习成效不佳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生化学学习举步维艰的原因分析

1.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将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作为最后的选项,往往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才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有些人甚至认为进了职校不仅学不到知识,还会沾染不良习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价值观尚未健全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对自己所要接受的职业教育容易作出错误的判定。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应付简单工作即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到职校,觉得在职业学校的学习对未来生活不会有什幺帮助。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学生自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只会想方设法应付,甚至还会对学校、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2.对化工产业的误解

作为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产业,化工行业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我国作为化工大国,近年来化工产业一直在快速发展,为下游的医药、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作为曾经的重污染行业,化工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周边地区安全、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人们谈化工而色变。虽然随着监管的日趋严格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化工产业已实现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但在不熟悉行业情况的学生、家长心中,对化工的恐惧心理依然根深蒂固。有些学生对化工产业认识片面,难以理解化工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看不到投身化工行业未来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些对化工产业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化学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受中考失败的打击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中考成绩普遍偏低。在化工专业的学生里,中考化学成绩优良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不及格的学生却不在少数。中考的失败,让他们在面对知识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多、难度更大的中职化学课程的学习时,产生极度的信心缺失,在开始学习之前已经在潜意识里给了自己“我不行”的心理暗示。学生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哪怕面对比较简单的基础化学知识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学习困难,更不用说深入探究了。结果是越学越没信心,越没信心学得越差,导致化学学习兴趣在不断打击中消磨殆尽,最终选择自暴自弃。

4.对教师单调呆板教学方法的厌倦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再加上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数学计算,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讲授知识点,再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讲解相关知识,理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但在面对中职学生时,此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一方面,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导致看似高效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1.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认可职业教育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职业意识,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职业学校走出去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消除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反复强调。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精神,是从业者职业价值取向的体现。要培育工匠精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榜样教育法,通过行业杰出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学习榜样精益求精的品质。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可以利用历史上为化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众多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钻研精神,也可以介绍在当代中国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工程师们,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创新精神,还可以邀请当地化工企业里的技术能手讲述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道路与奋斗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2.利用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理解化学化工的意义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基础工业,化工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从穿衣吃饭到交通运输,从医药卫生到国防军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化工。石油化工也是南京市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为南京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南京化学工业园是国家级化学工业园,拥有上百家化工企业,其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通过进入企业参观或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开展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工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巨大贡献以及现代化工行业在绿色环保领域取得的成就。另外,各种化工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人们身上穿的化纤衣物、用的塑料直尺、车辆的轮胎、手机、电脑的屏幕,等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学生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化学工业对人们生活实实在在的影响,更能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投身化学工业的意义,自然会改变对化工的看法,产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3.运用激励和温故策略,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如果学生经历了多次失败,并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不可控的能力,他们往往会在之后的学习中丧失动机,听任失败,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因而这些学生自我效能感低,面对中职阶段难度更大的化学专业课程学习,他们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不加努力便直接放弃,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会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从激励和温故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一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学生有进步时,第一时间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继续努力学习。而在学生表现不佳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不断激励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帮助学生建立勇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二是在教学中要贯彻温故知新的原则,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打牢基础,让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不再恐惧。因此,在面对刚入学的新生时,教师不必急于开始中职化学的教学,可以先花些时间带领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地回顾一遍,再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同时,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新知与旧知的关联。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填灌,而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例如,在“物质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已经学习过的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等方法予以验证。

4.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点燃学生化学探索热情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不应该与社会、生活脱离,而应该“教学做合一”,把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更需要重视理实一体化,《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中职化学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和化工生产中出现的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引入课堂。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中,设置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问题,并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点燃他们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掌握知识,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家户户都要面对的消毒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依据消毒剂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最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方法。又如,在“高分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制造医用口罩过滤层熔喷布的原料聚丙烯的生产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结合已学习过的聚合反应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设计反应流程,并相互比较设计的合理性,找出最优方案。这些基于生产、生活的情境任务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知识,还能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结合,使学生燃起学习化学、用化学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面对中职化工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教师需要从纠正学生对职业教育和化工行业的错误认识、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激发学生从事化工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学习化学的情趣感和成功感,使学生进入化学学习上升通道,成长为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成荣.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兼析《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J].职教通讯,2006(04).

[2]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J].山东师大学报,2000(06).

[5]濮江,彭蜀晋.中学化学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