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摘 要:文章结合“停课不停学”阶段的几次线上班会课的开展情况,对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线上德育教学实践进行探讨。要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疫情;思想道德教育;线上教学;责任;生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3-0022-02

疫情是一本教科书,人生处处是课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名班主任,要不忘初心,守护好自己的教育事业,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把“疫情”当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有大爱、有大义、有专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为教育事业竭尽全力,积极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下面结合“停课不停学”阶段的几次线上班会课的开展情况,对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线上德育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大国安泰,小家安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面前,笔者认为最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于是,笔者组织了一次题为“青春告白祖国”的特殊的线上班会,拉开线上教学序幕。班会开始,笔者和学生隔着屏幕一起观看视频We are all fighters,视频中质朴而有力的声音传递着信心和希望,笔者和学生们听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We are going to win this war in the end.看完视频,笔者适时引导学生谈一谈此刻的感受。孙同学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只有国家安康,我们才能幸福。李同学说:国家有难,我们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参与防疫抗疫行动。万同学说:我们要待在家里尽量不出门,不去人多的地方,不聚集,出门要戴口罩,勤洗手。同学们在讨论区争相发言,通过互动交流认识到:这个国家是我的国家,我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她变成一个世界一流、文明现代的国家。她是我的母亲,是我血脉相连的根。家是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

班会结束之际,笔者总结道:面对疫情,我们要自律,律行律言,于己担责、于国担当,严格服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并力所能及地参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要遵守各项规定,“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不聚集,不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保护好自己就是爱国的表现。最后,引导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面对疫情,有舍弃小家冒着生命危险逆行的专家和医护人员,有义无反顾去做志愿者的普通人,有建设雷神山火神山的普通工人,也有倒卖假冒伪劣口罩的人,我们应该成为什幺样的人呢?可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刻不容缓。于是,笔者组织题为“疫情考初心,责任激担当”的线上班会,为班级同学指引人生方向。笔者和学生隔着屏幕一起观看了疫情发生之后的一些视频和图片,比如84岁的钟南山和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不顾高龄带领团队前往一线,还有病毒专家陈薇院士和郑杨医生等一批专家和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在国家危难之时舍小家为大家,毅然逆行前往武汉,还有那些坚守在各个卡口检查的公安民警,还有那些普通基建工人热火朝天抢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等等,大家的眼眶一次又一次湿润。笔者在评论区看到学生们的留言:“钟南山,我们学习的榜样!”“钟爷爷,保重身体,您辛苦了!”“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从学生的眼里、话语中,笔者看到了他们心里正在生长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

一场疫情,一次班会。通过班会课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担当精神,就没有骨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承担责任,就永远不会长大。

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

敬畏生命,感恩自然。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该如何生活?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幸福、更安全、更有价值?这些学生平时很少思考的问题被来势汹汹的疫情带到面前。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题为“敬畏生命,感恩自然”的班会。笔者利用每日通报的疫情数据,每天新增的疑似和确诊病人人数,每天因为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来告诉学生生命很宝贵,要懂得珍爱生命。在抗疫一线,多少医务人员不顾危险不顾劳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病毒抢人,他们中也有因感染而倒下的,但他们义无反顾,国家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执着地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学生从中看到了患者战胜病毒的坚强意志,感受到了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

在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有专家说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源于野生动物。一方面是人类不断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私自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人类与动物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打破自然的平衡,迟早要招致自然的报复。澳大利亚的山火,非洲的蝗灾,都是深刻的教训。笔者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物种灭绝》《那些已经灭绝的动物》《濒临灭绝的动物》视频片段,并和学生分享了文章《南极血红一片,青藏高原发现28种新病毒》。最后总结道:我们不能肆无忌惮地索取,要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悲剧才不会重演。短片《地球母亲》告诉人们:自然不需要人类,可是人类离不开自然。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中,没有人能脱离自然界生存。人要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不仅与个人的努力有关,也与社会文明程度密切相关。每个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好公民,要远离愚昧、自私与专横,同时积极提高自己的社会情商,在谣言满天飞的疫情期间保持独立思考,做出清醒判断,在积极奉献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带给人们健康、快乐、舒适的生活。在防疫抗疫的特殊时期,为了让学生知道“防疫”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特地组织了一次“疫情防控指导”班会课,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知道:只有增强自身抵抗力,才能更好地抵御病毒。上网课期间,在家里一定要注意作息时间有规律,不能沉迷于游戏,要注意饮食健康,适当锻炼身体,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课上,笔者除了强调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之外,还讲解了如何分辨口罩正反面并正确佩戴口罩,更强调了“七步洗手法”,示范了正确的洗手步骤,要求课后每位学生拍一段“七步洗手法”洗手的小视频并上传,让学生懂得勤洗手的重要性。同时,直播示范讲解水银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要求学生每天监测自己的体温。笔者相信,疫情之后,学生一定会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担任过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的S·拉姆勒曾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人生处处是课堂,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要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把“爱国、敬业、诚信、责任、担当、珍爱生命”等理念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国”是“家”的保障,“有国才有家”。要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社会培育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迟希新.关于疫情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常识[J].福建教育,2020(04).

[2]伍才英.聚焦“战疫”热点 创新线上德育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3).

[3]郭来有.化“危”为“机”,开展好中职德育工作[J].河南教育,2020(09).

[4]陆海波.基于学生需求的德育战“疫”课程构建与运用[J].职业教育,2020(05).

[5]吴钰濛,陈本友.手机媒体视阈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德育,2019(09).

Discuss on the Practice of Online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ng Xueping

(Heqiao Campus of Jiangsu Taod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Yixing 2142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onlin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online class meetings in the stage of "no class suspension". Teacher should seize eve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respecting and cherishing life, help them develop good living habits, and actively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epidemic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nline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