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积极自省当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结合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实践,在分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问题;情境;资源;元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129-04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桥梁,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应用,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包含着人们在思想、艺术、科学等领域的优秀成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提升课堂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语文教学思路,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对语文教学的价值,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与学习其中传递的优秀道德思想,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应从“以知识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转变为以“以素养为导向”,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教育厚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3.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指的是个体对某个地区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接纳,体现着个体对地区文化的看法。基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了解信息、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然而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又缺乏足够的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很容易被错误的文化观念影响。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各地区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文化观念。

4.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形式,是指个体在正确理解与认知文化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创作文艺作品或传播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弘扬、传承。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弘扬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二、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渗透的内容单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各子文化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应注重融会贯通,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古诗、古典小说讲解时会涉及传统文化,但当授课内容变成近现代文学或西方文学时,就找不到其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出现文化渗透内容单一的情况。

2.传统文化渗透形式单一

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正处于发展中,其需要借助具体案例和直接经验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为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效果,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其传统文化学习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灌输。在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时,有的教师直接以口头讲述的方式进行,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手段完成传统文化学习任务。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会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始终停留在表层。

3.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动力

对学生而言,一些传统文化距离其现实生活较远,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困难,有的学生因此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畏难、抗拒等心理。有的学生则以聆听教师讲解、背诵古文古诗、记忆知识点等方式学习传统文化,非常被动。另外,有的教师未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实践创新的学习动力,最终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

4.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成效。传统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能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但有的教师未掌握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不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无法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任务。有的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支撑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趣味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课堂互动形式,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基于此,教师应把握学生喜欢探究新问题、探索新事物、展现自我的年龄特征,在设计传统文化渗透的教案时,先找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连接点,然后借助趣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内容,促使学生主动思考[1]。

以古诗《寒食》教学为例,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为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设立。诗人韩翃借助七言诗描绘了唐代寒食日的景象。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寒食节的探究兴趣,为之后的古诗教学打好基础。师:大家可以看到,课本上《寒食》标题的注释中写着“寒食”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前后绵延两千多年。不过现在,我们基本上不过寒食节了。但老师想请同学们担任“历史发现小能手”,一起探索有关寒食节的秘密。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寒食节的名称有何来历?请大家结合课本注释寻找答案。生A:课本上说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因此我猜想“寒食”表示“冷的食物”。师:你说得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想补充?生B:课本上说,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那时的气温一般比较低,所以我猜“寒”也包含了气温的因素。师:大家的想法都非常棒!第二问题是:为什幺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现在请大家观看动画视频《寒食节的起源:晋文公与介子推》,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从中寻找答案……

在该案例中,教师从寒食节的名称出发,通过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提问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有关寒食节的文化知识,并借助学生喜爱的动画视频来讲述节日起源,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了解寒食节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暗含的讥讽当权者腐败之意。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为学生展示图片、音乐、视频,创设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文化场景,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传统文化形成认同感。

例如,在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杜牧笔下的江南,体会诗人对江南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江南水乡”的教学情境。首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江南”展开想象:“你了解我国的江南地区吗?”“我们学过的哪些文学作品中提及过江南地区?”“你心中的江南是什幺样的?”然后,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我国江浙地区的旅游宣传片,让学生透过屏幕直观感受江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美好景象,并以口头短作文的形式描述眼中的江南。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契合江南气氛的中国古典音乐,让学生在琴箫声中朗诵《江南春》这首古诗,感受杜牧眼中的江南美景。最后,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系列江南地区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宜的图片为《江南春》配图,并阐述选图的理由,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的魅力。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学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体会到古诗词是如何用凝练的语言来描绘景物、表达情感的,以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整合课程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教学素材

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完全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这不仅会使传统文化渗透内容受限,还会导致各文化知识之间割裂,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为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一方面通过跨课文、跨单元、跨年级的方式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各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灵活融入课外文化知识,以此丰富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2]。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着”为古典文学名着教学单元,课文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着的经典片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典文学名着的阅读方式,教师可在单元复习课上,整理四大名着的另外一些经典章节,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在阅读前,教师可将四大名着的电视剧作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章节对应的电视剧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可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阅读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名着章节阅读任务,要求学生精读自己小组负责的章节后,再略读其他小组负责的章节,直到完成预设的全部名着阅读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些阅读讨论任务,如“请用自己的话向小组成员介绍你所阅读的章节内容”“结合各名着章节,讨论古典名着作者通常喜欢用什幺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以此深化学生对古典文学名着的认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二次整合和再设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立体,教学活动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融合生活元素,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解能力

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社会生活作为传统文化的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在一些学生眼中,他们所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古诗词、书法、国画、京剧等大多形式高雅、内容艰深,且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很少。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基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连接点,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并不远,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3]。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活动为例,有的教师会通过向学生介绍“篆、隶、楷、行、草”的书体分类,以及组织学生欣赏经典书法作品、了解书法家的创作事迹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书法、了解书法。以上教学活动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对此,教师应优化书法文化的教学形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与书法相关的事物为素材展开教学。例如,许多商品的商标中都融入书法元素,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品牌商标为教学案例,讲解商标中使用的字体及其所表达的品牌文化,并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运用书法艺术的商标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还可请学生借助电脑软件,为学校设计一个包含书法元素的图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字体的书法体现出的不同艺术风格。这种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可使学生感受到书法这一国粹的时代魅力,激发出学习书法的兴趣,以此提升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效。

5.开展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高质量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任务,还要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在课余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自主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自主学习未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主学习意识及实践能力[4]。

以《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课文教学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了解‘春节节日起源与节日习俗”的实践探究活动。首先,可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其分成若干个探究学习小组,并尽量保证各组学生在性别、性格以及能力上的平衡,以确保各小组具有独立完成文化探究任务的能力。完成分组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如下传统文化探究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学习时间。【任务1】春节是万家团圆的节日,是很多人的快乐记忆。但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确定春节的时间,又为何要庆祝春节吗?请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春节起源”的资料,一起了解春节的起源。【任务2】《北京的春节》为我们介绍了北京地区人们庆祝春节的习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民族的春节饮食和节庆活动不完全相同。请小组成员选择中国任意城市或地区,搜集该地的春节习俗,并找出其与北京地区习俗的区别。该探究任务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能弥补个体能力上的不足,并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当学生完成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分享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分,以帮助学生找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基于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可掌握自主收集、对比、分析文化资料的方法,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教师要自省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在语文课程设计中找准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形成文化自信,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欣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03):36-40.

[2]宿强.尚美:打造学校课程的文化空间[J].基础教育课程,2016(23): 29-34.

[3]庞卓.传统文化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和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4):38-40.

[4]董彩云.“自主、合作、探究”的参与式教学法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04):120-124.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and Penetration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 Wu

(Pingquan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17, 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can u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hinese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re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ent growth, and actively reflect on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high leve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ol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infiltration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penetration; problem;context;resources;elements;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