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婵 郑永俊

摘要:思想政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在思政课中实施文道教育,要科学把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文道教育”的本质内涵与特征,重视“文道教育”的价值意蕴,注重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要善用文道教育的“历史宝藏”,让思政课有根有魂;巧用文道教育的“现实素材”,让思政课有声有色;活用文道教育的“国际视野”,让思政课有纵有横。要坚持多维建构,沟通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关联国内与国际,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思政课;文道教育;融合;价值;路径;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2-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文道教育’:新时代中学生认同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ZQJK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而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这指出了学校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文道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上好思政课的实践载体。学校在思政课中对学生开展文道教育,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对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培育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3]。因此,学校必须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挖掘和整合文道教育的素材,上好思政课,将文道教育落地落实落细,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道教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间主要代表人物着书立说,诸多以“道”为基点的“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初步确立了根据人的个性化特点来进行教育的理念,注重从人的兴趣与情感入手,探索教育的本源。这可以说是“文道教育”的起源。新时代的“文道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其对传统文化中的“文道”科学扬弃、继承与发展,尊重时代、尊重人性、尊重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4]。新时代的文道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道教育的弘扬,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笔者所指的“文道教育”,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文载道”的思想。其中,“文”是指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文化成果,“道”是指核心素养。“文道教育”是以强化学生人文底蕴和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的教育。构建以“文道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主要指通过构建爱国爱校的价值体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化培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文化,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素养,教育学生立志为国学习、为民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建设者。综合来看,文道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以“文”的知识性,载“道”的素养性

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实现知识性与素养性的统一是文道教育的内在要求。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道教育就是以加强学生人文底蕴和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的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课程标准,既要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更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知识性与素养性的统一。

2.扬“文”的工具性,载“道”的价值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5]。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社会主义服务。文道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实现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3.创“文”的时代性,载“道”的责任性

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文道教育应立足于新时代的国情,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道德情操高尚、责任意识强、人文素养好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拓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7]。文道教育的核心与本质也是讲道理,通过讲道理实现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理想和情操美德,能够为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鲜活的时代文化成果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够激发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和“时不我待”的责任紧迫感。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博弈坚定了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施文道教育,能够“让思政课与现实共频、与实践共进、与时代共振”,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拓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路径[8]。

2.提升政治认同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9]。思想政治新课标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文道教育也指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二者具有很多共同点。文道教育强调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能忘“本”,还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与时俱进,办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的教育[10]。文道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传承路径和根基所在,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文化教育资源,对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坚定学生文化自信能起到重大作用。

例如,教学高中政治统编必修三中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引用时政新闻:2022年10月12日,意大利航天员萨曼莎在太空中引用了中国古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所着《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11]。这一新闻既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远,又彰显出中华民族具有国际大视野、大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则是中华民族国际大视野、大胸怀的时代体现,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道教育的实施,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国际视野、时代责任,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3.融合教育资源,增强思政课鲜活度、吸引力和亲和力

实施文道教育,有利于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文道教育资源,能够增强思政课的鲜活度、吸引力和亲和力。例如教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资源要素进行讲解,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四史教育”讲述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感人史实故事,共情导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中实施文道教育,就需要多维建构,沟通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关联国内与国际,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善用文道教育的“历史宝藏”,让思政课有根有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百折不挠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英勇顽强的奋斗史、新中国七十多年不懈探索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竞先发展的实践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创新,不仅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无穷的历史智慧,还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规律,为新时代实施文道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丰厚养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施文道教育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思政育才之中,以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誓言,到“草地夜行”“丰碑”的长征故事,从“上甘岭”“长津湖”的抗美援朝事迹,到“小岗村”“经济特区”“枫桥经验”的改革创新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蕴含着鲜活感人力量的思政育人资源,都是滋养核心素养的生动教材,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例如,教学“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生动理解党的二十大提到的发扬“斗争精神”,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教师可以剪辑电影《长津湖》中的片段,把史实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把史实和立德树人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斗争精神”和坚持党的思想领导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这样,善用历史“大宝藏”开展思政课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又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2.巧用文道教育的“现实素材”,让思政课有声有色

社会生活是“思政课”最丰富、最鲜活的资源。实施文道教育,需要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能全盘照搬,或盲目套用。要巧用社会现实素材,以大格局视角回应学生关注。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抢险、抗击疫情,从“天问”火星、“嫦娥”探月到“奋斗者号”万米潜水,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袁隆平、钟南山、黄文秀、张桂梅这些熟悉的名字,这些鲜活的事迹,都是思政课教学生动丰富的现实素材。要坚持因事而宜、因时而新、因势而进,及时把国家政治大事、经济社会好事、民生幸福要事等热点话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要素,讲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故事,让高中生感知身边变化,感受时代脉动,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学生共振[1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思政课应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锤炼的融合统一,思政课的场地可以从学校主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舞台,有规划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融入生活,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理论宣讲、企业调研等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社会、磨炼意志、总结经验,亲历感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13]。

例如,教学“公正司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本地法庭,近距离聆听法院的审判过程,生动、深刻地理解公正司法的内涵、原则和措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做到与实践共进、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

3.活用文道教育的“国际视野”,让思政课有纵有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

教师在思政课中实施文道教育,既要注重对比本国发展、纵向对比本人的教学,肯定中有否定,进行自我革新,也要注重对比他国发展、横向对比他人的教学,明确优势与长处,明白差距与不足。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四个自信”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立足国情,放眼世界,聚焦热点、焦点和难点,活用国际比较,利用“中国之治”讲好中国故事,更清晰地向学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教师可以结合阳光、富强、开放的国家形象,讲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正确认知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生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幺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幺好”“马克思主义为什幺行”等重大课题,从而坚定“四个自信”[14]。

例如,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纵向比较,让学生了解我国民主的进步、制度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活用国际比较,使学生通过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对比,更清晰、更深刻地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将学生培养成有国际视野、中国根基、民族责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之旗领航向,人间正道开新篇。”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中大力实施文道教育,注重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以文化人。要善用文道教育的“历史宝藏”,让思政课有根有魂;巧用文道教育的“现实素材”,让思政课有声有色;活用文道教育的“国际视野”,让思政课有纵有横。要以历史的视觉、文化的自觉、国际的视野、时代的思想,打好立德树人组合拳,开启思政课铸魂育人新篇章,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5][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6-18].https://www. 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 [2023-06-18].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 tent_5538760.htm.

[3]马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43-45.

[4]唐敏.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思政课如何铸魂育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6):14-15.

[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 [2023-06-18].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 25/content_5687105.htm.

[8]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07):104-1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0]颜雨萱,付晓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3):48-50.

[11]太空发帖为何引用《兰亭集序》?意大利航天员回应了[EB/OL].(2022-10-19)[2023-06-18].https://m.gmw.cn/baijia/2022-10/19/ 1303174545.html.

[12]杨江钰.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13]刘建军,朱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适应与自我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22(07):74-78.

[14]王晓丽,张振卿.思政课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08):9-12.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aking the Compulsory Course Three of High School Political Compilation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Zou Chan, Zheng Yongjun

(Suixi County No.1 Middle School, Guangdong Province, Suixi 524300, China)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In implementing cultur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chools should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cultural and moral educ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olitical core literacy.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historical treasure" of cultural and moral education,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ve roots and souls; cleverly using the "real materials" of cultural and moral education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lively and colorful; utilize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moral education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 must adhere to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communicate history and reality, connect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nnec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the tide of the times, and the global situation, we must focus on cultivating new generations who are capable of shouldering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s; cultural and taoist education; integration; value; path;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core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