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诚铭 陈燕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支撑高职学生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加快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创新,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及综合评价等评价形式,建立高职生学习档案,有目的地选择高职生学习成果和反馈性自我评价,记录高职生各个阶段的成绩、努力及进步,鼓励高职生自我反馈及参与评价过程,激发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033-02

21世纪,随着人际环境、思想环境、工作环境的动态变迁,开放化、国际化社会环境的形成,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周期逐渐缩短。随着市场的起伏,从业者开始在人才市场间频繁地转换和流动。如何使从业者的流动适应职业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一种从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肩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能为他们拓展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并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能力由特殊到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前两者指的是专业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并不局限定于某种职业或某种行业,它是指从业者所必备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这种素质在任何职业中都需要,它能使从业者在更换职业中较快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工具型”的谋生性教育,向着“发展型”的适应性教育转变,具备较高职业综合素质的从业者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注重从业者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国职业教育目标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的传统是注重培养学生某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后或工作几年后,转换职业或行业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应是可持续性的,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某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要注重培养职业中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此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来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生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仅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更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主要包括外在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等五大块。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高职生拓宽就业面,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为此,积极探索各行业、寻求各专业共同的职业核心能力,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侧重于培养高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某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甚至将职业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两者混淆,误认为某项专业实践技能就是职业核心能力。然而,社会所需要的从业者,不仅要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而且还需要从业者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以适应团队合作及科技创新的需要。这里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能力方面的角度来看,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竞争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渗透至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所以需要高职院校在各层次都能全面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以便进行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改革,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重点性

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及从业者自身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变革往往带来职业的变革,它给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偏轻或偏重的情形,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搭配上看,即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在初次就业时,能相对容易地获得某一职业的工作。但初次就业之后,高职生的身份由学生转为了从业者,从业者要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就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要依靠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是职业核心能力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树立“校企互动融合”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树立校企互动、融合办学的理念,要“深入企业了解需求,为企业分忧,通过协助企业来培养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使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汇融合,实现“三方(学生、学校、企业)”合作共赢。

(二)应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推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要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与管理,同时注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1. 构建三个资源平台。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共享企业资源与信息,分析挖掘企业的优势资源,探究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提炼技术管理方法,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知识与经验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落实一体化教学;带动高职院校内的实训平台,企业实习平台与就业实践平台三者资源相互共享,共同提升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要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岗位设置,明确专业定位。对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出实践领域,并将实践领域内化为学习领域,制定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为高职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并强调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框架,辅以工作情境支撑。此种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它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它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建立高职院校复合型、“三师型”师资队伍。“三师型”教师是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并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生就业的教师。以医药卫生类专业的教师为例,“三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执业医/药师及就业指导师。前两者身份帮助高职生奠定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而就业指导师在对高职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还担负着帮助高职生提升职业综合素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职责。作为就业指导师的“三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要密切接触人才需求信息,对于跨专业、跨行业的人才需求也要有所研究,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对从业者的要求要更为敏感。因此“三师型”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在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中,更易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及方法融于高职教育教学之中。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技能取向之后,已经向素质取向发展。在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中要改变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模式,要开展能力本位评价、成效评价。要想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创新,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及综合评价等评价形式,建立高职生学习档案,有目的地选择高职生学习成果和反馈性自我评价,记录高职生各个阶段的成绩、努力及进步,鼓励高职生自我反馈及参与评价过程,激发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考试而言,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可以涉及技术技能方面,也可以涉及应用性方面,甚至可以到生产一线去采集一些与相关专业内容关联的问题,将其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考核,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组织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核心技能证书的考试。

[参考文献]

[1]姚钦英.企业对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需求调查及思考[J].高教论坛,2010(7).

[2]马树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

[3]徐英俊.专业化发展视域下的职教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J].职教论坛,2013(21).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