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 冀烨

摘 要: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日语专业教育迅猛发展,高速发展的副作用已经显现,盲目追求效益扩大招生,不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导致高校日语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变化中的中国和日本,变化中的中日关系对高校日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相当的冲击,生源问题日益突出。民办高校日语专业如不能明确专业办学定位,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势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生存问题。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56

一、中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我国日语高等教育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对促进中日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专业日语教育是从少数高校缓慢开始的。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1978)以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内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外贸、文教、科研及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不动产、证券、保险、法律、经济开发区、物流等行业都需要充实日语专业人才,日语专业教育发展迅速,全国高等学校本科院校为1166所(含民办高等学校在内,普通本科879所,独立学院287所),其中设立日语专业的大学已经达到506所。全国1266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日语相关专业(商务日语、旅游日语、应用日语)的院校达372所。高校日语专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语种、大专业”。高校日语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在经过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标志就是办好“大专业”的日语。[1]日语专业教育自身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这个时期的显着特征。

二、新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

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也给日语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近几年,伴随着中日关系的低迷,中日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中的中国和日本,变化中的中日关系对高校日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相当的冲击,尤其在生源方面,民办院校遇到的问题最为突出和明显。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其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确立办学定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什幺样的角色,起到什幺样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能否办出特色,经受“市场”考验,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想受“市场”欢迎,就要结合“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商务日语专业为前身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在高职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过渡时,需要解决诸多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技术问题。“应该培养什幺样的日语人才,怎样培养,如何把握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共性问题,如何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前提下探索个性的发展”等问题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4年商务日语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同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设置商务日语专业,办学至今(2016年)毕业生总人数近千人。

商务日语专业在十余年发展历程中既有个性问题又有符合我国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为满足在华日资企业与商业机构对日语人才,特别是商务日语人才的极大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商务日语专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日语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并掌握一些商务知识、旅游知识等的应用型人才。[2]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文学学科门类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日语专业,并没有商务日语专业。那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就是,对于商务日语专业来讲,升本之后在处理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和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衔接问题的同时,如何构建本科层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解决对策

1.顶层设计的规范和指导

2004年颁布的我国首个《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形成合理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行《目录》《办法》实施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战略新兴产业兴起,行业交叉发展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导致新的职业(群)不断涌现,亟需对专业分类和设置进行补充和调整。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衔接体系。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进一步深化专业设置管理机制改革。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商务日语专业隶属于教育与体育大类下的语言类专业,主要对应职业类别为商务专业人员、行政事务处理人员、翻译人员。接续本科专业为日语和国际商务。至此,横亘在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与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之间的衔接问题有了政策性的规范和指导。

2.可供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现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学日语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些大学通过国内外交流,考察了包括东京外国语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爱知大学等一批日本国立及私立兄弟大学,逐步明确了从外国语言、文学为主的单科性院系逐步向多科性涉外综合应用文科院系的过渡和发展的方向。这方面,改革是发展的原动力,尽管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意见,但是经过一二十年的实践,最终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做法还是逐渐趋向打通,达成了共识。日语专业教育界认识到:一所学校如不进行教育改革就没有生命和活力。学校应该把教育改革作为各项改革的核心,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主旋律,在专业布局及学科调整,改造老学科与扶持新学科方面做出不懈的尝试和努力。

从目前全国开设日语专业各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已逐步形成以下类型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日语专业型,即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此类模式在我国日语教育点有悠久的历史,也是目前高校的主要优势所在。

复合专业型,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熟练掌握日语语言能力的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

双外语型,此类模式为主修日语加辅修语种(主要是英语),主修日语专业必须达到日语本科专业(八级)的水平,辅修英语专业则要求达到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的水平。

专业方向型,此类模式是在原有的日语专业中增加若干方向型课程,以系统学习6至8门相关课程体现综合文科专业的方向。

辅修制,此类模式为日语专业主修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体上讲国外外语人才的培养有两种趋势:一是外语+专业;二是专业+外语。归纳起来集中表现为:一是体现了外语教育多学科渗透性的特点,重视对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二是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以实用为目标,使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倡导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是突出理论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推动“实践性教学”,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培养外语人才应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宽泛、实用和综合及人才发展的融合、交叉和复合。国外学校在探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办学模式方面非常注重实效,尤其是在专业+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型)和外语+专业(复合专业型)方面给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4]

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本原则

在转型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务必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要继承历史、发挥特长。以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为前身的新建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务必要在商务日语专业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发挥“日语+商务”方面教学实践特长。其次,转变观念、勇于尝试。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向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向培养多科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是一个颇为艰难的过程,不仅涉及许多技术型问题,更多的是人们的认识与观念问题。教学一线教师应转变观念,通过持续不断大胆地尝试去在实践中推动当下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浪潮。第三,注意两个层次教育的内涵区分。在明确了衔接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要时刻牢记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教育不是简单的3+1,务必要重新审视本科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只有准确定位,科学设计,突出质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以及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意义上推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展开。

四、结语

在明确了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与本科日语专业的衔接关系后,对比我国本科日语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新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是能够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作为借鉴和参考的。但是,在借鉴和参考的同时务必要把握好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本原则,不能一味地不切合实际的照抄照搬。否则,专业建设没有亮点,办不出特色,势必会陷入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的泥沼。

当前阶段,我们仍然要逐步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应用型、复合型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区别是什幺,我们必须加以辨析。总之,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层次发生变化的时候,更应该确保日语专业的学科地位。日语专业保持自身的特征是学科立足的根本。在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应继续加强人文知识教学,更要落实日语技能教学。日语技能适用于中日两国各种现实交际的需要,通过法律、金融、电脑、管理、经贸等专业学习到的知识是专业性的,而日语专业提供的根本是通用技能。因此,在考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对接时,实用的外语技能本身的问题必须扎实地解决。日语专业就是日语专业,无论复合于什幺学科与领域,其基调是不能变的。[5]

参考文献:

[1]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2

[2]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273

[3]戴炜栋.高校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282-283

[4]周震.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专业定位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88

[5]戴炜栋,胡文仲.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2:245

作者简介:

高亮(198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