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珺

无意间看到一则消息,6月18日那一天,是唐朝建立整整1400年,我不知道这说法是否准确,只是刹那间感觉很神奇,蓦然发现,唐朝其实离我如此之近!

我家住在电视塔东边,处在唐长安城外郭城启夏门外,曲江池西岸。离家最近的唐代遗存是天坛,大慈恩寺也不远,每天上学抬眼便见,从来没有过多留意。此时此刻我却如鬼使神差,又如大梦方醒,染上急性恋唐癖,对“唐朝那些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素来喜爱唐诗的我,思绪很快定格在那个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时代。在我的脑海里,唐朝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唐诗,唐诗绝对是天地造化的神来之笔,唐人的浪漫情怀空前绝后!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唐长安无疑是唐诗最集中、最繁盛的创作中心,以及最大最重要的传播平台。遥想1000多年前,这座城市风云际会,群星璀璨,诗人云集,弥漫着浓郁的诗文化。诗成为人际交往的时尚工具,河梁之谊、将帅出征、凯旋报捷;畅游山水,或者四时八节、金榜题名,都要作诗助兴,抒发情愫。官员们个个都是诗人,相互唱和赠答,时常切磋交流。全社会崇尚诗、关注诗、追捧诗人和佳作,诗人俨然是明星。诗歌足以改变命运,顾况初见白居易,说出“长安米贵,居亦不易”的揶揄之语,等到后者做出好诗,他马上改口“居亦不难”。当年每有好诗一出,不胫而走,官民士庶争相吟诵传抄,长安纸贵。李白“斗酒诗百篇”,意气豪迈,出入宫禁,是什幺样的姿态和气概!

这就是唐朝,这就是唐长安,是大西安值得自豪、令人欣羡的过往!唐长安只有一个,西安很幸运,有一个鲜活生动的唐朝都城与之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生活在西安的人们很幸运,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感知、触摸曾是世界上最富诗意城市的神韵。这实在是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科技进步,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如果再多一些诗意,就会锦上添花。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有形的唐皇城复兴,保护唐代的宫阙殿阁、寺塔陵墓、城墙园囿等文物遗存,使得西安越来越风姿绰约,仪态万方;不过在我看来,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唐皇城复兴,唐诗不应缺席。倘若加大非物质的唐诗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力度,一定会使得西安更加气质高雅,也能增进市民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幸福指数。

诗是风雅之事,可以陶冶性情,唐人诗酒风流、从容洒脱的气度,对于处于焦虑浮躁中的今人是莫大的抚慰;诗是励志佳作,不仅是诗的内容,更是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都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奋斗得来的”。发生在长安街头的“推敲”掌故,以及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孟郊“两句三年得,一吟两泪流”即是明证;唐诗又是浓缩精粹的语言,言简义丰,蕴含着知识和哲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长安城中,随处可见唐诗,信口可吟诵,不仅增长知识,也能汲取教益,保不准还能强身健体呢,我记得看到过“诗教”“诗疗”的书籍。我突发奇想,其实我们大西安在致力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科技创新城市等之外,作为特色,有必要打造“唐诗之城”,地铁、公交、公园、城墙上大可多树唐诗碑牌,也可结合现代科技,扫码听唐诗,还可以专门建造唐诗主题公园,举办“中国唐诗大会”,习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出“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希望,我们同样应当努力让曾经回荡在长安城大街小巷的唐诗、流传在市井里坊的唐诗故事活起来,让唐诗文化成为大西安一道独特的迷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