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荣

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抹儿时的记忆,历久弥新;有一份凝重的画面,时常在脑海中回放,他是一部电影,他是一曲老歌。纪录影片《红旗渠》中的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至今记忆犹新、耳熟能详,“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进入新时代,参加“画好同心圆,共筑理工梦”主题教育实践,身临其境实地再一次亲眼目睹和见证了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史诗和现实画面,哪一个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修建成功,树立起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面旗帜,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穷则变,红旗渠是生命渠、幸福渠

1.林县修渠,始于悲壮的干旱历史,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林县山高沟深,气候复杂,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过去有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据河南林县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514年中曾发生自然灾害104次,大旱绝收达38次,人吃人现象达5次之多。“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当时林县的真实写照,真可谓“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

1959年再遇大旱,1960年大旱200多天。正是基于这一残酷现实,满怀悲壮的林县人民冒着饥饿死人的危险,在盼水,寻水,引水,蓄水的路上,一刻都从未停歇。

2.人民群众创大业,敢叫日月换新天。引漳入林,干还是不干?林县县委一班人统一思想,交由老百姓讨论。不干,就继续苦熬;干,就得苦干。老百姓不愿意苦熬了,愿意苦干,“与其苦熬苦等,不如苦干”。1960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获批,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召开了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令》。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在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为班长的县委班子坚强领导和带领下,组织十万大军历经十载,硬是从悬崖绝壁上“抠”出来一条全长1525公里的生命渠。

3.为有英雄多壮志,重新安排好河山。有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修建这条生命渠,81名修渠民工为实现梦想,血洒红岩,长眠太行。林县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了红旗渠,付出了青春的英雄,甚至付出生命永垂不朽的名字。对这种献身精神的尊敬,已经铸成了林县人民世代传承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铸成,是靠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建设者,在工地上十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奉献精神。

二、变则通,通则久,从“战太行”到“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时代呼唤红旗渠精神,林州人实现了“精神变物质”

1.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山、水、人、魂、石,历久弥新。山碑,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现在,点击搜索引擎,不仅有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的纪录影片《红旗渠》;1998年录制的16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难忘岁月、英雄岁月;2007年2月首播的24集现实主义长篇剧《红旗渠的儿女们》;2014年5月播出的《红旗渠传奇》;2016年1月播出的《红旗渠》5集纪录片等等。

2.从战太行到出太行、富太行,林州人“一把瓦刀闯天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州人民当年修建过红旗渠的大批能工巧匠,走出太行山,奔赴全国各地搞建筑业,形成了“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强大阵容。现在林州人银行存款余额的70%来自建筑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从事建筑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于建筑业。目前林州在北京的建筑工人已经达到2万多人,“修建红旗渠给林州留下了大批能工巧匠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更重要的是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使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林州建筑人始终不忘红旗渠精神,“每周的安全教育课上,我们都请当年修建过红旗渠的老一辈给年轻人讲红旗渠精神,它可是我们的魂”,“北京亚运村、北京西站、国家图书馆、中国大剧院都有我们的工程。一说起是当年修红旗渠地方出来的队伍,人家就特别信任我们,我们谁都不能砸了这块牌子”,“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新路子”,这“五子登科”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对林州建筑业的形象概括,而建筑业取得的成就,只是林州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一个缩影,

3.美太行,发扬红旗渠精神共建美好家园。说起红旗渠给林州带来的变化,林州人会给你讲这样一句话“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90年代‘十万大军富太行,新时代‘十万大军美太行”。红旗渠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中外游客。红旗渠精神教育和生态旅游功能日益凸现,形成了以红旗渠爱国主义教育和太行山大峡谷绿色生态“一红一绿”交相辉映的旅游品牌。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今天,让我们牢记老一辈“新愚公”开拓者们无私奉献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为共建美丽中国做贡献。

三、不忘初心,攻坚克难敢担当,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1.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长渠如歌,高山是碑,红旗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随着时光的变迁,这种精神已经深刻融进了林州人民的血液中,他们从战太行、出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更需要进一步诠释当代的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2.要有梦想,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更要有使命责任和担当。当年林县县委提出“苦干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多幺豪迈的精神,多幺铿锵的誓言,要做到千百年来没有做到的征服太行山,他们果然做到了,他们在修渠的时候,创新创举的想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土办法。要有大梦想,方才能有大作为,没什幺不可能的,只要想做、能做、按规律做,就一定能千方百计的克服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3.要善于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忠诚为民。当年面对林县人民能吃上水、能用上水的迫切需求,“一定要解决林县人的吃水问题”,从1955年开始,林县县委先后修建扩建了淇河渠、露水河渠、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好林县人民的缺水问题?如何建设“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修还是不修?这些问题都交由群众讨论。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等一班人,可能就没有红旗渠,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杨贵为了群众修渠,也善于依靠群众修渠,注重发动群众。一个事业开始之前,要统一思想,在学习当中达成共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在过程当中调整措施和方法,注重宣传和发动群众,“人民”二字高于天,是取得工作胜利的法宝。

参考文献:

[1]纪录影片《红旗渠》,1970年12月发行放映

[2]陕西理工大学网站,2018年7月

[3]李恩东.“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彰显价值内涵”,光明日报,2018年7月25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