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可可托海,在共和国最艰苦的岁月里,始终高举着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与祖国的脉搏同跳动、共相连,蕴含着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资源。

关键词:可可托海;历史文化;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对于振奋和培养全民的民族精神,激发人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照有关标准和要求,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具备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的条件,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一、可可托海概况

可可托海镇位于新疆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北与蒙古国交界,行政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全镇人口6000余人。哈萨克语意为“绿色的丛林”,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盛产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为世界罕见,被誉为 “天然地质博物馆”,共和国的“英雄矿”、“功勋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上世纪中叶,一批批知识分子怀着满腔报国热情,从四面八方来到祖国西北边陲、一个隐藏于阿尔泰山腹地的小镇——可可托海。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长沙矿冶研究院原院长张泾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朱瀛波、世界唯一的额尔齐斯石的发现者韩凤鸣工程师、原新疆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白成铭等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在那个峥嵘岁月,他们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为祖国“两弹一星”、偿还苏联外债立下了不朽历史功勋,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那个呼唤英雄的年代,他们战严寒、斗酷暑、抗饥饿,用信念和智慧、用汗水与鲜血书写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听到可可托海这段历史后感慨地说:“这幺小的地方为国家做出了这幺大贡献,这样的地方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它”。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原主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原院长陈燕楠说:“可可托海凝聚了非常重要的精神形态,应该是一种红色资源,也是我们的红色传统,应该作为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二、可可托海的红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1.可可托海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可可托海地处阿尔泰山腹地,曾经鲜为人知,这里地处偏远、条件恶劣,从气候上来说有“中国的寒极”之称,有气象记录最低气温为-51.5℃。可可托海这块“寒极之地”能够迎来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和建设者,是缘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合作。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成立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等四个合营公司的协定。

一时之间,先后有近千名来自国家机关、驻疆部队,国内大中专院校和新疆俄文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支边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祖国的需要,把可可托海建设当作神圣崇高的事业,来到这片为之奋斗的热土。“额尔齐斯石”的发现者韩凤鸣老家在黑龙江省北安市,1959年从长春地质学院稀有金属地质专业毕业,为了响应党的号召,韩凤鸣自愿要求到新疆工作,被分配到可可托海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刚去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就和一起分配来的大学生们挤在一间大房子里,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算是在可可托海安了家”韩凤鸣说。从春天雪融开始一直到整个夏天结束,韩凤鸣都在野外。每次出去不是骑马就是徒步,馒头就咸菜是家常便饭。原可可托海矿务局总工程师刘灏回忆那段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参加新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建设无异于参加革命”,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怀着远大志向、满怀壮志豪情,集聚新疆,挺进阿勒泰,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山。从此,新中国最早的稀有金属工业在刘灏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岁月里拉开大幕。

就是这样一群本该被载入史册的功勋建设者们,却被刻意“隐藏”了起来。由于保密需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可可托海”这个地名完全在中国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11”这个编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可可托海解密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开采出来的矿石被用在研制“两弹一星”和“大国重器”上,他们只知道,只要国家下达指令,哪怕是付出生命,也要坚决完成任务;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和极度艰苦的环境中隐姓埋名、战天斗地,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体现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可可托海这一时期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热爱祖国、心系国家、团结一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特质,历久弥新,弥足珍贵。

2.可可托海具有感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素材

1964年,我国成功爆破了第一枚原子弹。时隔三年,又成功爆破第一枚氢弹。197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很少有人知道,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均来自可可托海。可可托海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打破大国核垄断,壮我国威、军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此,国防科工委专门向矿区寄来了以“为国分忧”为题的感谢信。出于国防建设和战备的需要,可可托海人耗时20年修建了深达地下136米的水电站,缔造了共和国水电史上的奇迹。据统计,先后有20多人在工程建设中牺牲。

在可可托海镇区23公里处,有一座被誉为“共和国水电史上奇迹性的工程”——可可托海水电站,它隐藏于地面136米处的大山腹中,是当时我国最深的地下水电站;它历经8年在无数极端低温环境建成,是水电史上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为艰苦的一座电站;它也是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行设计并施工完成的一座水电站。该电站筹建于1954年,1958年正式开工建设,1967年2月第一台水轮机正式发电,1974年8月第四台50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行,无不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

可可托海这一时期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甘于奉献、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对引领当下的社会主流思潮,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可可托海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教育素材

建国初期,可可托海矿区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白天干部工人一同采矿,晚上加班组织技术攻关,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在孙传尧等专家的带动下,广大知识分子发扬刻苦钻研、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他们的不懈追求和勇于创新中,书写了一个个全国之最:潜水泵防沙装置为国内首创;旋转螺旋用于钽铌选矿为国内首创;三号脉露天矿疏干排水技术在我国居领先地位;三号脉露天矿深孔一次凿岩光面爆破用于边坡国内首创;稀有金属综合选矿技术、人造水晶技术属全国首创,居全国第一;铍精矿选别工艺和钽铌选矿技术指标居世界领先地位‥‥‥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把可可托海打造成为国家的有色工业摇篮,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可托海这一时期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对激发我们克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4.可可托海具有生动的勇于担当教育素材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全面撤走在华专家、带走图纸。新生的共和国不仅失去了苏联的帮扶,而且面临着巨额的债务。中央反复研究做出决定,用苏联急需的稀有金属矿产品来抵债。1961年初冬,可可托海接到了由重工业部下达的全年生产用稀有金属矿产品抵债的命令,矿务局党委立即召开了“保出口大会战誓师大会”,提出“大干苦干,提前完成保出口任务”的口号。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寒冬腊月,不仅手脚冻伤是常事,而且这时的可可托海也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可可托海6000多名职工中有一半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开生产一线。最冷的时候,大型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只能靠人工用钢钎、锤头开采矿石,再用马拉爬犁、人拉肩扛的方式运出矿坑。采矿营教导员的孙汉章同志回忆当年,仍然十分激动:“那时不论生活多幺困难,天气多幺寒冷,我们还是战胜了饥饿、战胜了严寒,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尽到了我们应尽的力量。”1962年底,可可托海矿务局向前苏联提供了价值14亿新卢布的矿产品,为中国偿还前苏联外债做出了巨大贡献,可可托海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岁月里为国人撑起了脊梁。

民族自尊基于民族自信,民族自立方能实现民族自强。可可托海的历史是激励国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食粮,教育意义十分深远。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可可托海精神是在特殊年代用特殊方式铸就的,是红色基因在新疆大地上的生动写照,是一代又一代可可托海建设者在实践发展中共同创造、传承、实践的核心价值观的总概括,是党带领群众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我们应当聚焦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不断挖掘、提炼“可可托海精神”的时代价值,把丰富的可可托海历史文化作为爱国主义的有益教材,把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的优良作风和为国争光故事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用红色的历史熏陶人,用生动的故事感动人,用深刻的主题教育人,用伟大的精神感染人,凝聚起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强大合力,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有力保证。

作者简介:

阿勒青·达木(1989--)男,新疆富蕴县人,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研究方向:政治理论、民族团结、可可托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