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敏

过往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重视从结构外在影响视角,分析儿童境遇及其问题形成原因,但是从儿童能动“个体”的选择与情景适应的微观机理来创设儿童友好环境营造的行为,以及儿童主体作用的强化需拓展,比如推行绘画这种形式。绘画对于儿童心智、情绪、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举动的单一心理干预,未能与更广泛的儿童社会结构情景相融合,极难以推动形成可持续、社会化的发展机制。因此,如何从主体功能与生活学习空间出发,培育留守儿童的朋辈互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强化其自我认同,具有显着意义。

调查对象。本文依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吸收教育实验方法,选取湖北省黄冈市某镇的部分留守儿童作为行动干预对象。当地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数量较大,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有着异常的心理期盼和压力。

干预方法。组员招募通过社工服务站的站点招募和学校老师推荐方式,从项目地随机抽取32名留守儿童组员,年龄在6~11岁之间。干预采取“社工心理介入+儿童教育实验”融合模式,将其中16名组员组建留守儿童“阳光驿站”成长小组;另外随机抽取的16名留守儿童作为空白对照,并持续观察。

基线测量。本研究将自我认同作为评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指标。在干预之前,社工采用欧克斯和普拉格编写的自我认同感量表进行基线测量。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为51分,处于该量表的大多数测试结果平均分范围。干预组中,留守儿童的平均得分为50分;其中6人得分在50分以下,仅有2人得分处于58~63分的平均得分范围。基线测量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处于较低水平。对实验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填写的量表分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检验二者同质性,结果发现,两类留守儿童在自我认同上无显着差异(p>0.05),可以实施干预研究。

干预内容。基于前述基线调查的结果及发现的问题,社工团队将成长性小组的社工介入作为自变量,引导留守儿童发挥潜力,进而提升自我价值与集体认同,及形成健康心理状态。整个干预持续近两个月,分成12个节次。社工全程关注绘画治疗对儿童自我认同感变化的状态,绘画结束后由学生分享绘画内容。干预目标形成机制由概念化自我、目标价值期待、自我角色调适、脱离当下的自我疏离和自我能动性强化等五个模块组成,其构建要点分别为:建构自我形象,形化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形成群体观念与集体存在价值感,识别与调节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儿童对家庭的关系认同与代际期待,在空间隔离情况下建构小学生的亲子感情;审视自我人际关系,强化与外界的沟通互动关系并重构社会交往意义;充分调动儿童们的想象力和自身的资源,释放负面情绪,赋予小学生正能量。

干预过程。绘画过程中,留守儿童绘画中的“心象”是其意象的痕迹,从而无意识地创造“现实与存在”,述说留守儿童“自己的故事”,自己与家庭、团体的“经历”或“愿望”。在小组干预的基础上,社工有计划地观察留守儿童的语言、行为,并进行实时记录,发现绘画初期和末期有较大改变。初期绘画整体显示:人物刻画较多,但人物之间缺乏接触,显示互动关系较少;人物的动作很多,显示儿童的内心想法很多,但行动上不足,同时也渴望对外有更多的交流和表达。绘画末期作品显示:画面整体较生动活泼,空间、物品刻画精美且立体;人物形象刻画较为齐全、具体,人物的身体结构呈现棱角。

结果。为追踪研究对干预组儿童的干预效果及稳定性,于干预结束当天,对被试作后测。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认同感量表平均得分从50上升到干预末期的56;但是,对照组的留守儿童,其末期测量分数与基期的数值相对下降1分。结果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留守儿童分数末期分数的差异显着(p<0.05)。同时,干预组末期分数、追踪后分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分数(p<0.05),表明绘画小组社会工作干预方案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提升自我认同水平。基于时间阶段性变量,对自我认同做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自我认同在基期-末期、基期-追踪后、末期-追踪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最后,通过留守儿童自我总结。由社工收集留守儿童的感想、体会,及与留守儿童家长访谈,访谈内容为该儿童的行为习惯、语音情绪、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等,了解到儿童更好地形成了自我接纳。通过这种质性调研活动,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主观体验及感受,探寻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提升背后的影响机制:一是自我概念与意识形成。绘画过程中,留守儿童进行认知整理、梳理和重构,形成自我概念和目标期待,升华独立自我认知与意识;二是朋辈群体融入与社会意义建构。本行动活动通过团体“共用一张绘画纸”的绘画方式,引导留守儿童通过团队合作方式完成作品。小组结束后,社工引导留守儿童在朋辈互动中建构社会网络,降低社会孤立感;三是推动自我调适现实场景。留守儿童在团体绘画和分享中,强化自我价值与群体互动的意义,从而在接纳自我中获得完整的自我认同。

一是社工的干预手段对留守儿童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在绘画治疗中,社工的语言指引、支持、启迪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社工通过引导儿童把内心的活动通过画面表达出来,并予以激励,强化儿童对自我认知、情感表达与人际互动的认同。

二是绘画小组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改进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探索留守儿童非言语表达和交流模式,对儿童友好型干预方式及留守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本研究为推进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学科交叉与耦合提供可行性路径。本研究探讨团体绘画辅导、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社会参与行为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能的学科话语结构。

一是激发留守儿童的内生动力。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兴趣、能力,注意其在活动参与中产生的情感和认知变化,而不是强加于留守儿童的福利。

二是营造有助于留守儿童互动共融的结构性情景。建构留守儿童与环境、网络结构的适应系统,促进留守儿童的朋辈互动,着力挖掘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和积极行为模式具有促进作用的形态要素,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

三是以增能赋权强化留守儿童的参与活力。加强“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相结合,将留守儿童群体当作真正的“参与者”,破除专业人员与儿童群体在服务输送过程中施与受的固有角色及价值中立或保持距离的位置。

受奕阳教育研究院资助(SEI-QXZ-2021-23)、“浠水县·五社联动·爱满荆楚”社会工作项目支持

(作者单位:浠水县现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