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文化育人,文化化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道,“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什幺是文化强国?即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辉煌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必然坚守自身的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深入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探究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幺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从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聆听总书记教诲,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力书写生生不息的文化史诗。

积厚流光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国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曾作为世界上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创造了诸多世界奇迹,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产生了杰出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谱写了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民族受辱、人民受难、文明蒙尘,救亡图存成为民族的主旋律,独立与复兴上升为民族的意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指引了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激荡起中华文明长河的层层波涛,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尤其是铸就了独特而强大的精神文明,“延安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生动的写照。21世纪,文明的内涵不断拓展,“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是现代文明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物质文明相协调,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与日俱增。

中华文明的内在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源泉。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是连续的文明,具有自强不息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深沉的历史意识,熔铸人心,筑牢统一根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经久不衰;中华文明革故鼎新,是创新的文明,具有守正创新的伟大魄力,内含守正不守旧,创新并继承的进取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古有四大发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王安石变法,近代有“戊戌变法”等,中华文明于锐意进取中开拓新局,文化主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统一的文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向内凝聚,团结统一,铸造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在大一统的文化认同中勇往直前;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是包容的文明,和合共生的文化品格,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兼收并蓄、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史上的历次大融合、三教并立的宗教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中华文明抱德炀和,是和谐的文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中华民族是坚定的世界和平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第二个结合”提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进行阐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源。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与时代发展的对立统一中,也在自身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在社会进步中丰富其文化内涵,在时代潮流中坚定其发展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无限鲜活的动力和创新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世济民,兼利天下”的文化,“君子之所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以面对现实、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立足于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力求实事求是,抱定为社会主义祖国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标,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信念的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的文化,“人心齐,泰山移”,“六合同风,四海一家”,注重统一与团结,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熔铸成血脉里的家国情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体格局,留下了许多共融共通的佳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中华文明史上,佛教东传、“伊儒会通”、新文化运动,到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交流,不自我封闭,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博采众长中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大地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着灿然一新的文化诗篇。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一贯的理论主张和实践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九大将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这是党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的充分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不断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愈来愈突出的成就。

文化自信根本体现在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建立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性审视基础之上,也包容借鉴了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我们从历史横纵向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认知,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无限广阔的发展潜力。一种文化,其生命力越蓬勃、越顽强,一定是经过了实践的探索和检验、历史的沉淀和升华,符合一个群体趋利避害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历史进步趋势一致,并且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融通并且高度契合,具有“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的纯正性,具有“正气满满胸襟,英姿满乾坤”的浩然之气,将在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下,守正创新,焕发生机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社会精神文化财富,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培根铸魂。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强盛、有生命力的文化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提升人们幸福层次。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特别是美国妄图实行文化霸权,妄图对他国进行价值观改造,作为炎黄子孙,若不能从历史的维度中把握规律,不能从实践的探索中总结特色经验,不能坚定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那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中华民族复兴也将遥遥无期。因而,当下我们更加需要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自信的信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自觉,以历史主动精神,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精神姿态,勇于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创造者,以实际行动诠释文化担当,充满自信、斗志昂扬地书写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史诗,也为世界文明贡献青春的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