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朝淑

12月15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报告》指出,我国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

作为科学普及的关键要素之一,人才是做好科学普及的重要支撑。而广大科研人员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生力军,同时也是科学普及专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科研人员能够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科普工作,科研人员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想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的研究方向。

如何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做科普的优势,提升其做科普的意愿,促进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工作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业界关注的热点。

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就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对新时代科普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在重点任务部署等方面突出体现了科普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

此前,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为182.75万人。但长期以来,专职科普工作者却面临着评职称难、晋升难的“两难”问题。如何畅通科普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认同,合理制定专职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定标准,曾一度成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包括中国科协等在内的有关单位近年来积极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加快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评审标准从培育科普专业、促进人才成长、壮大科普队伍出发,健全科普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畅通职称评审渠道。

相信随着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开展,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被调动起来,成为进一步助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