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丽

关键词:立德树人;“四史”教育;大学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1]。“十字路口”这一比喻表达出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历史客观形势的判断达到了新境界,因此汲取历史智慧以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在“变局”中看到“历史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是避免理论的抽象教条主义最好的良药。在学习历史中树立正确历史观,在回望历史中厚植爱国情怀,在总结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借鉴历史中践行使命担当,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与“四史”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学习历史是提升历史思维的前提。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载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清醒剂的独特育人价值。

  (一)“四史”的基本内涵和“四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即中国共产党党史,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历史。新中国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史是指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指的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500多年历史进程。“四史”虽在时间上有所重叠,在内容上互相关联,但其并非相互割裂而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整体。

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四史”教育通过对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总结完成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教育。高校“四史”教育以党史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活动,协同各部分历史内涵特征,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幺能、马克思主义为什幺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幺好,从而实现启智增慧、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四史”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旨在让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奋斗智慧和力量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在地包含着“德”和“才”两个方面。“立德”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4]。“树人”树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立德树人为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指明方向,“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四史”教育以历史为主题主线,但又不是简单地讲历史,而是将历史与中国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具有历史教育性,又具有政治教育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性。加强“四史”教育,使高校学生深刻了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脉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因此以“四史”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将“四史”转化为育人动力,使高校大学生在对“四史”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争当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的时代新人。

  二、立德树人是高校进行“四史”教育的价值遵循

对于“四史”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单向度的知识性学习层面,而应坚持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双重向度,在学与思、情与理的统一中调动情感、信念等内在认识达到塑造德性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进行“四史”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价值遵循。

  (一)明理:树立正确历史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苗育穗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让高校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历史,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让大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汲取历史智慧中把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四史”中的“铁的事实”是反驳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证据,要让学生通过“四史”教育回看来时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认识到近代以来的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和实行改革开放都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增信: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6]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关乎着我们党百年基业的发展方向。“四史”是大学生底气的来源,“四史”是中国道路的开拓史,要在“四史”学习中认清历史进程中的中国道路的开拓和中国道路的成就;“四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要在“四史”学习中清晰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书写的社会发展奇迹;“四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史,要在“四史”中阐明中国进行制度选择的过程,清楚制度不是“飞来峰”;“四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史,要在“四史”中提高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崇德:涵养高尚品德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之于国家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奋斗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瑰宝,其中蕴含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和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四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们感悟初心,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通过“四史”教育生动形象地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让青年学生们在历史中汲取道德力量,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养成结合起来,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和严于律己的私德,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四)笃行:践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8]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四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奋斗提供了指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清晰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把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建设中。

  三、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环境育人:“四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有位、风清气正。”[9]校园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发挥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历代师生经过时间的流转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形态。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将“四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将“四史”与校史相结合作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培育优良学风校风,达到知史爱校,知史爱国。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保障高校立德树人的有序进行。

  (二)课程育人:创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方式方法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也是一种科学地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要与国家意识形态需求相统合的教学实践[10]。一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深挖“四史”资源能力。通过自我赋魅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让学生感知思想的魅力、理论的魅力、真理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懂中国、知中国,学以知世、学以有德、学以成人。二是通过思政实践课体验“四史”。以“四史”为教学载体,以地方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实地参观、实践调查的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三是以翻转课堂形式反刍“四史”。思政课教师讲解和传授了一种预设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认识很可能是模糊的,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使学生从知识的“受众”变为知识的“探究者”,通过对“四史”中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进一步探索和把握,达到思想反刍。

  (三)协同育人:形成“四史”教育育人合力

以“四史”教育为途径形成育人合力,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一是高校党委领导与行政落实协同,高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各自的分工,持续开展常态化长效化“四史”教育。二是师德引路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相协同。教师不仅要做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同时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四史”学习确立使命意识、目标意识,化解深层次困惑。三是多媒体平台活化“四史”。当代大学作为网络“原住民”思维活跃,而网络也是各类思潮活跃交织的重要场域。因此,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四史”内容直观性和可感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是一项系统而深远的工程,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不断培养其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学会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明晰历史演进趋势,在学习思考中把握发展大势,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坚定四个自信,在“四史”学习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6]习近平.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J].雷锋,2020(07):2.

[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5.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9]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10]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88-93.DOI:10.16580.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