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馨瑶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1]!“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名词[2]。学术界将现代化定义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开端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进而影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过程和结果[3]。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由“后发外生型”向“自觉内生型”的模式转型,不仅坚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彰显出独特的中国特征。

逻辑,指各事物、对象、要素、环节之间,在因果上的本质联系及其呈现出来的规律性发展进程[4]。新征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唯物辩证法视域出发,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有利于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唯物辩证法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之理论逻辑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3]。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渗透与帝国主义侵略,内因是中央集权王朝统治机构的衰落与各种反侵略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战争相结合。不能将内外因孤立起来看待问题,而要将其结合起来,展现出中国现代化形成过程的复杂性。马克思现代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内因与外因相互交错

内因与外因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条件的一对哲学范畴。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内外因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现代化与半殖民地化同步而行。这是外部因素,内部原因即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容纳能力不足;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脆弱性使现代化缺乏坚定领导力量;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能与现代化相融;中国传统教育对未来文化的排斥和惧怕社会变革的心理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总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不断冲击与挑战之下,不断选择与变化发展模式的过程[2]。

  (二)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联系的环节

100多年前,在马克思恩格斯所领导和推动的工人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就孕育了其有关现代化的思想[5]。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性作用。如摧毁封建制度,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他们又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固有弊端,即遵循资本逻辑,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关系。基于对资本进行批判的逻辑,马克思设想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物的现代化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发展结果,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就俄国公社与原始公社的特殊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的观点[6]。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影响、制约、转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精髓,克服资本主义单向度发展的弊端,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全局视野。

  (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环节

发展是由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这种普遍联系又促使事物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厚德载物精神、天人合一观念”等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之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领导下,历经4个历史时期的艰辛探索,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艰辛过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然而各国不尽相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有目的地研究现代化理论,并结合中国不同时期发展特点,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符合目的性与规律性。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党的二十大背景下,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才能感悟其中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茁壮成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领导下,带领人民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实践。

主要分为以下4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化便成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以毛泽东为主的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确定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并确立“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明确实现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设想,为我国走向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提出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幺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10];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1]。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目的性指人们会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目标和价值取向,有意识地采取特定的思维策略与行动方式。规律性指社会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但不是被动式跟随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人的目的性,主动把握历史大势,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关切人民群众的真实利益和意愿,积极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并遵循中国国情与客观现实,在实践中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体现为遵循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政治制度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并联式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愿望。我们着眼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的理论思考,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以“中国奇迹”有力地回答了“马克思之问”“列宁之问”[12]。

  三、唯物辩证法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之价值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以物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中,一代代党中央领导将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价值立场,以生动实践诠释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个人的才智与潜力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最终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翼愿。

  (一)价值主体:克服资本逻辑,宣扬人本逻辑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西方现代化体现出矛盾的斗争性特点。资本的逐利属性使资本增值成为发展的目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危机、财富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该弊端,将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价值主体。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关注着人的主体利益与需要,为主体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自我能力提供舞台,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与创造热情,让“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不断融合,达到和谐状态。

  (二)价值理念:贯彻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在社会历史方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说:“现代化道路最终是否能够行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取得现代化事业的新成就[13]。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一元论”观点,摈弃了“国强必霸”的错误思想,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发展的价值理念。新时代要发挥人口红利的作用,集聚万千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发挥群众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且让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这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与中国共产党的追求,更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愿景。

  (三)价值旨归:遵循系统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翼愿

系统观念强调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性构成了事物的基本属性。人的全面发展理念遵循了系统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脑力与潜力得到最大化发展,人的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人的自由与个性能够不断得到解放。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让人民成为自己的、生活的、社会的真正的主人。通过解决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只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唯物辩证法,不断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理解并把握好这三重逻辑,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踔厉奋发,赓续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268-269.

[3]赵朝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J].求索,2023(01):02.

[4]韩庆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3(01):01.

[5]胡洪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发逻辑、内在机理与成功密码[J].学术界,2021(10):94-95.

[6]李逸凡,田学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生成逻辑、时代特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3,25(05):15-19.

[7]韩喜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2(04):8-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9]郭跃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四重逻辑关系[J].新经济,2023(10):9-13.

[10]顾海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和理论体系升华[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9(03):06.

[11]吕小瑞,杨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时代价值[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05):22-23.

[12]任平.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道路之新”的矛盾体系与出场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2(06):06.

[13]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04):3-6.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