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如惠

关键词:陈寅恪;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思想倾向

文学史研究是陈寅恪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元白诗笺证稿》。元白处于中古文学转型的重要时期,他们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推动了文学的通俗化。

陈寅恪充分运用“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元稹和白居易的着作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涉及唐代的制度、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等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窥见陈寅恪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在理性的考证过程中,也流露出陈寅恪对元白文风和个人品格的褒贬,寄寓着他的文学观和人生观。

  一、元白在创作上的相关性

陈寅恪对中唐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即认为元白是整个中唐文学的典型代表——不仅代表了中唐之诗,也代表了中唐散文与小说的最高成就,进而将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统一起来[1],从而进一步发掘了元白的文学价值,提高了元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陈寅恪认为元白“洵唐代诗中之钜制,吾国文学史上之盛业也”[2],并考证了二人在创作中和生活中的联系。

元稹与白居易系多年好友,往来甚密,这从他们的大量诗文唱和中可见一斑。关于二人的同题诗作,陈寅恪创造性地提出了“同题竞作”,以代替传统的“同题集咏”。“夫元白二公,诗友也,亦诗敌也。故二人之间,互相仿效,各自改创,以蕲进益[2]。”二人文学主张和诗文风格相近,创作亦相互借鉴、彼此较量。

  二、元白在作品和人格上的差异性

尽管元白二人在创作题材上常常相关,但陈寅恪在多方面均表现出了“崇白抑元”的倾向。这是因为元白在作品特点和个人品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就创作主旨而言,元稹认为自己“遭理世而君盛圣,故直其词以示后[3]。”元稹虽有反映现实之作,但主旨归于歌颂朝廷,颇有媚上之气。白居易则继承《诗经》“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注重诗歌的社会意义,“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4],希望自己的诗歌有宣泄人情、补察时政的作用。在不同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元稹的诗歌意旨模糊,思想缺乏深度,不敢针砭时弊,白居易则能写出《轻肥》《卖炭翁》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深刻揭露社会矛盾,体现了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5]。

陈寅恪肯定元稹的“绝代之才华”,但他经诗文透视元稹的道德行为后,得出了元氏人品低于白氏的结论。陈寅恪还进一步揭露元稹诗文的伪饰性。在《读莺莺传》中,不乏前后矛盾之处,元稹以“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自况,将恋人称为“尤物”,掩饰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将自己塑造成不近女色、意志坚定的君子,实则“以守礼夸诩,欺人之言也”[2]。在悼亡诗中,元稹发出“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却在妻子去世后不久即另娶他人,元稹对韦氏“决不似自言之永久笃挚”。元稹通过诗文自我粉饰,标榜自己在爱情和政治上都恪守节操,树立符合社会期待的形象,但并非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是为自己的“婚”“宦”铺路,实现干谒权贵、攀附高门。

  三、陈寅恪枯燥考证背后的学者风骨

陈寅恪关于元白的着述,有多篇撰写于1944年前后,彼时正值抗战后期,陈寅恪客居成都,是其生活最困顿,亦眼疾日益恶化之时。研究元白诗文是陈寅恪的精神支柱,他这一时期的历史书写,近似于古人所说的“发愤”之作,即“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陈寅恪推崇白居易,正由于其诗作中流露出来的求实与真诚。元稹以文求“巧婚”“巧宦”,不仅作《连昌宫词》等谄媚之辞,又作文洗刷自己,“自翻自覆,尤可笑也”[2]。白居易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时感情的表达诚挚且真切。《观刈麦》中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句,白居易超越了自身的阶级,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自身的反省和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毫无伪饰之嫌。陈寅恪特别比较了两人的同题诗作,两人都曾以“驯犀”为题作诗,元诗泛谈老庄,内容空洞;而白诗讽谏德宗未能坚持励精图治,言辞恳切。由此可窥见白居易刚直的性格和求实的创作风格。

纵观陈寅恪的一生,历尽颠沛流离,双目失明,兼受多方迫害,但他未曾中断过自己的史学研究,始终坚守着士人的风骨,正如他晚年所自述“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在《赠蒋秉南序》中,他阐明了自己的理想“贬斥势利,尊崇气节”[6],进而匡正世风。陈寅恪对元白的褒贬实则寄寓了他对正直和真诚的呼唤,无论是为人还是作文,赤子般的真诚永远难能可贵。这也是匡正时弊的关键所在。

陈寅恪“崇白抑元”的思想倾向,与他“史学救国”的理想一脉相承。陈寅恪在继承朴学考证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总结历史规律,以史鉴今。元白同处中古文学变革的潮头,同具绝代之才华,白居易继承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展示了真实的时代画卷,不虚美,不隐恶,体现了士人的社会担当。元稹却多作伪饰之辞,将诗文当作自己攀附权贵的工具。陈寅恪将二人相比较,表达了对当下许多人言不由衷、“曲学阿世”的批判。面对“风雨如晦”的时代,陈寅恪通过对元白的研究,隐晦地表达了对当代文学立足社会、言为心声的期待。

参考文献:

[1]余婉卉.陈寅恪的文学史观与“修辞立其诚”的写作倾向——基于《元白诗笺证稿》的考察[J].写作,2022,42(04):52-60.

[2]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元稹着,冀勤校点.元稹集(卷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5]陈燕.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诗之差异分析——从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说起[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6(04):57-61.

[6]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堂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18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