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梅

[摘           要]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创新高,这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对各大高校而言,就业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新常态下的高校就业管理应紧跟时代变化,进行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不能再单纯地局限在传统的管理思路下。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就业管理方面更关注就业率,缺乏全面统筹,没有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就业指导。基于此,针对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与方法,对提高高校就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新常态;高校就业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78-03

近年来,在经济形势变化、人才需求调整的过程中,每年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高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为全面提高高校的人才竞争力,给社会培养和提供优质人才,各高校需要重视就业管理,加大就业管理方面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但我国的部分高校就业管理思维长期固化,很难适应新时代下的要求,为此,各高校应注重就业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高校就业管理的实施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质人才,就业管理工作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高校学生有更大的就业竞争优势。实际上,高校教育更侧重于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传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往往没有做好社会对岗位需求的调查,导致在高校的各个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管理的全面实施,可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也可保障就业管理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强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岗位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中挖掘出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根据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专业知识的延伸学习,逐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就业管理的实施同样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开展就业管理的过程中,要求高校的学科教学应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为达到这一方面的要求,大学生需具备更高的实践技能。很多高校内部都会积极开展各种就业管理工作,以通过就业管理组织的活动,使高校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就职技巧,应对来自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总之,高校中的就业管理实施,可让高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度融合,促使双方方便共享信息。比如,高校可从中了解到市场上的就业信息,及时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调整。

二、高校就业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一)存在对就业管理的认识偏差

就业本身是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在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可保持稳步的发展态势,也就有较大的人才需求,可以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保持良好的就业形势。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种经济形势导致就业形势受到的影响较大。因此,高校就业管理面临来自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在开展就业管理的过程中,为保障整体的工作成效,需确保高校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对就业管理有正确的认知。从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在就业管理方面都存在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不仅表现在高校学生方面,还体现在部分高校教师上,因为这种认知偏差,高校所组织的各种就业管理活动存在参与度不够的情况,难以有效保障就业管理的工作水平。

(二)就业管理载体不够

在各高校内部,就业管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可辅助高校学生就业,使高校学生在走出校门以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可以在岗位上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提高就业管理水平,在当下应重视新型载体的应用,通过多种多样的管理载体,调动高校学生参与就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当下的很多高校在组织就业管理活动时,并未开展载体的创新,还依旧将就业管理的载体放在传统的渠道上,更多地依赖单纯的就业管理培训活动,并未在学科教学、专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融入就业管理的相关内容。

(三)未做好层次化管理

对高校学生而言,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管理的认识和侧重点都有一定的差别,为保障就业管理的有效性,需针对学生的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实施层次化管理。我国当下的就业环境非常严峻,虽然每个高校都意识到了就业管理的重要性,也积极加大了就业管理方面的投入,开展了各种就业管理实践与创新,但依旧有部分高校在就业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仅仅将就业管理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来实施,所开展的很多活动都表现出明显的形式主义,无法有效发挥其对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甚至在部分高校内部所组织的就业管理活动无任何区分,不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采用的是统一的就业管理策略和方式,难以保障就业管理的实效性。

(四)信息化水平偏低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为使高校能够通过就业管理来指导学生就业,就需要适应信息时代下的发展环境,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就业管理中,由信息软件、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来保持就业管理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但显然在当下的条件下,部分高校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过来,在开展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未积极进行创新,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未重视信息技术和工具的使用,从而无法形成信息化管理模式。

三、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一)更新大学生就业管理理念

1.提升大学生就业管理认知

为保障高校就业管理符合新常态下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在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进行时,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能力培养,每个高校都应在开展各种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管理的认知程度,使全部大学生都可以意识到就业管理对自身就业、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大学生对就业管理存在认知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内部负责就业管理的人员重视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应用,不断在高校内尝试崭新的就业管理思想传输,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管理的认识水平,积极参与到高校所组织的各种就业管理活动中。在日常的就业管理工作中,做好关于就业管理的宣传工作,使每个大学生都可以积极在自身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寻求就业指导的帮助。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丰富资源,将创新成功案例与人才有效结合到课堂中,让一些毕业取得成绩的校友来学校为学生进行经验分享,特别是将其创业成功经验传授给即将离开校园走上社会的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创业的不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自主创业给予信心;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会如何控制创业风险。学生借助与成功人士的有效接触,可以探究创业过程中真实会遇到的问题,得到真正有用的本领,以进一步提升其未来创业的成功概率。

2.加强就业思想引导

新常态对高校就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高高校就业管理水平,各高校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点带面落实教育理念,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思维,让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积累的这些知识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首先,高校需立足于自身的专业划分,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就业指导,构建相对科学且可行的就业管理机制,在该机制的约束和指导下,有效保障高校中各种就业管理工作的实施,使大学生有高度的专业认同。其次,高校应向大学生传输以人为本的就业观念,综合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性格特征、职业方向,给每个大学生制订符合自我成长的就业指导,从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个方面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思维。最后,当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严峻,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结合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和管理要求,逐步将“三全育人”思想传输给每个学生,使学生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能够配合教师的就业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到就业管理中。负责就业管理的部门要在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校内已有资源的整合,加强对企业实训、第二课堂等载体的利用。

(二)延伸大学生就业管理载体

在高校就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效果会受到管理载体的影响,为保障就业管理可符合新常态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各高校在就业管理的创新过程中同样需重视管理载体的创新,在原先的管理载体基础上,适当进行相应的延伸,逐步打造高校就业管理的第二课堂,比如,在高校内部,可将大学生就业管理与团学、党建、文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充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融合工作,向高校学生传输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开展分层次大学生就业管理

随着各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在学校内开设的专业课程日渐增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业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为保障此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尽可能将此项管理工作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高校学生可潜移默化地接受最新的就业理念熏陶。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应在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打破原先的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限制,积极开展分层化就业指导,逐步在高校内构建完善的分层就业管理机制,将就业指导更好地融入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在学生出现就业、择业方面的选择困难时,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首先,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在开展各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就业指导,尽可能实现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比如,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应该将就业指导作为辅助,让专业教育开展立足于第一课堂,而就业指导立足第二课堂,保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高度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理论、就业指导理论、专业技能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准确把握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对于大二学生而言,要更好地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就业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立足自身的专业学习情况,对市场经济下的本专业情况有清晰的了解与认知,根据自身的专业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优势,根据社会上的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情况,致力于自身就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到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就需要将就业和择业作为重点,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可在企业中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进入企业以后,这些大学生要积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经由岗位能力的评估,发现自己在就职和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应用、就职经验积累。当然,高校在进行就业管理工作中同样也需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部门要围绕各岗位的就职要求,围绕立德树人,引导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

新常态下大学生有着网络时代的大背景,需要高校在开展就业管理的过程中借助网络时代的信息传输的特点,积极主动开展信息化教育,并在实施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对信息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各高校的就业管理应从网络教育的思维角度出发,逐步在高校内构建完善的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好让学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利用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来获得相应的信息,得到相应的就业指导。首先,每个高校都应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互联网平台作为就业管理的载体和工具,给学生提供第二课堂的就业指导,保持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结合,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的范围和渠道。其次,高校需立足每个专业的发展情况、自身专业的教学培养情形,利用信息化平台来整合相应的就业信息与资源,加强大数据技术在信息筛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数据保障。最后,不同主体之间要利用信息化平台来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共享信息并整合资源。

四、结语

现阶段,就业管理在各高校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很多高校在此项工作的进行中深受传统工作思路的影响,导致管理效果不佳。随着高校面临就业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在开展就业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重视管理方法、途径等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德静,王浩,张政.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6,33(1):24-28.

[2]屈松林.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250.

[3]李秀珊.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8(18):173-174.

[4]李巍.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8):44-45.

[5]迟速.东北地区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9):45-48.

[6]彭鑫艳.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8):68-71.

[7]吴婧.探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模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221-223.

[8]刘东亮,刘金泉.论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水平提升途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89-91.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