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幸昊

[摘           要]  近些年,网络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其凭借自身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用便捷的优势备受年轻人青睐,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容或缺的内容。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大学生带来了双重影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也随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新挑战。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然存在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方式单一、交互性不足等问题,给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鉴于此,尝试将主体交互理念融入网络思政教育中,以期为网络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有效参考。

[关    键   词]  主体交互;高校;网络思政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57-04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虽然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师资队伍日益完善、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内容体系愈发完整,但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思政课迎来了新的任务,产生了新的矛盾[1]。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如何在思政课程中把握有序、统一的思想导向,防止思想教育的内容被网络文化的碎片化影响,是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主体交互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可借助师生交互合力,激发出强大的教育影响力、吸引力,提升教育的亲近感,将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一、基于主体交互的高校网络思政课程教育依据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爱国自觉性,坚定爱国的思想信念,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是推动思政教改的重要工作。而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是以渗透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为核心,旨在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让大学生可在自我提升基础上强化文化认同感、民族使命感[2]。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巩固思想防线,更好地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网络思政教育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网络为主要手段,面向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网络思政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重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满足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推动思政教育跨越时空进行,提高覆盖面和受众群体,进而加强青年人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结构、转变教育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的网络思政课堂,网络思政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解除大学生的思想束缚,让大学生站在个人视角解读思政课程内容,以此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基于主体交互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可让教师获得新的教育思路,拉近师生的距离,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巩固教育的成效。

二、基于主体交互的高校网络思政课程教育的内在逻辑与交互关系

(一)内在逻辑

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基于这两个主体促进网络思政教育,就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深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减弱教育给思想表达带来的约束。该逻辑可让网络思政教育寻找到新的渗透路径,切实触及心灵深处。是通过教育形式的转变,消除师生的思想隔阂,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师生形成共同语言。所以,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课堂互动教学,可让学生充分形成学习热情,更为积极地学习思政内容,明确肩负的使命。

(二)交互关系

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需求。教育亲和力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体现,是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关键。如果教师缺乏教育亲和力,就很难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由提升亲和力层面分析,师生间具有思想隔阂,通常会在教育、学习理念上出现分歧。思政教育以育人为核心,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政治觉悟,终身受益。因此,基于交互关系开展的工作,也需把消除思想隔阂放在重要位置,以帮助大学生对思政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以此来保障教育效果[3]。同时,网络思政教育是以加强渗透思政教育为重点的,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将现实生活和思政教育紧密相连,提升知识理解能力,丰富内容解读视角,强化学习能力。

三、基于主体交互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主体交互理论对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可达到显着作用,但是如今的网络思政课程却有明显的亲和力不足的问题,这给网络思政质量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从网络思政教育的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机制建设过于滞后

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体系,需以教育前瞻性为重心,注重教学创新,让学生真正对思政课感兴趣。但从实际来看,某些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机制并不完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也相对不足[4]。加上某些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教育过于形式化,无法基于情感共鸣推动网络思政教育优势充分发挥。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教育机制建设过于滞后。虽然一些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度相对较高,但是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搬线下教育机制的模式与方法,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支持服务不足。网络思政教育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资源和服务支持,包括教学平台、网络设备、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等。其中,尤其需要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平台和相应的技术服务,但目前有些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系统卡顿、数据泄露等,影响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

(二)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对网络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极具意义。当前,有些高校构建的评价体系,只是依赖学分制开展教育评价,无法保障评价的客观性,这不仅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无法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同时,某些高校所建的评价体制偏向于结合教师的经验来分析问题,并未根据实际教育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与评价,导致评价体系的价值难以真正体现。

(三)网络资源和课程教学衔接不足

计算机信息技术凭借自身的传播与交互优势,成为新的网络思政教育载体,教师可将学生感兴趣的思政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具体课程建设中,出现网络资源和课程教学衔接不足的问题,即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富有趣味的、新颖的网络思政资源应有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最终降低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够科学

优化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从大多数高校的情况来看,教师队伍的作用普遍难以发挥。首先,网络思政课教师专业性不足[5]。当前,一些院校把网络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安排给了原本的思政教师,而没有专门的网络思政课程教师,导致网络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思政教育效果欠佳,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缺乏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人才。网络思政课程的特点在于内容的地域性和个性化,需要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教学设计团队,而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缺乏相关人才的储备。

(五)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教学方法是生成亲和力的关键,是交互主体性的重要抓手,多种教法的灵活应用,有助于师生拉近关系。但如今的网络思政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基本采用讲授法,未能体现生活性、体验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学效果和预期也有较大差距。

(六)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

教学内容对整体的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讲透、讲深教材内容。但很多网络思政教师在教学时,直接灌输教材内容给学生,由此导致教学内容吸引力相对不足。加之,在选择内容时教师并未关注时代发展、学生需求,无法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内容融入其中,使得内容和生活割裂。

(七)师生间的交互性较差

信息化背景下,师生在信息获取、信息识别等方面有着较多差异,使得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具体吸收多少则因人而异,这必然会对思政课质量提升造成阻碍,也无法促进师生主体交互,给思政课亲和力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由主体交互作为切入点,师生应在相同的频道上,接受与建构、应用信息资源,让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四、基于主体交互的高校网络思政课程教育创新策略

(一)丰富教学方法

针对网络思政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通过丰富教学方法可有效解决此问题。网络思政教学不可直接套用传统教学逻辑,应围绕提升教学吸引力、亲和力等中心思想,做好教学布局工作。如对思政兴趣不高的学生,需要对影响其兴趣的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因素制定教育方案。同时,还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思政教学中,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实时互动等互动方式实现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交流,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采用视频、音频、图像、PPT等多媒体和互动工具来构建富有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增加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若是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必然会给教学工作的推进造成阻碍,而增加有趣的教学内容,是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弥补网络思政教育缺陷的重心所在。所以,高校应由兴趣与能力导向作为切入点,打造新的网络思政教学机制,通过筛选教学内容,对教育信息重新进行梳理,并融入大学生兴趣度较高的课题、社会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例如,学习唯物辩证法时,可引入网络热点话题让学生积极探讨,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可对学生思想观点的趋同性与异同性以及形成此观点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此对学生的思想与政治问题进行探究。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堂讨论调整之后的教学规划,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网络思政课程参与积极性,加强学习思想的表达,还为教师的教学规划调整以及网络思政教育节奏的控制提供有效参考,使得思政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三)拓展教学渗透路径

加强思政教育渗透,提升思政感知力,实现多学科联动,提升教学引导能力,是解决教学环境渗透不强问题的策略。高校需注重技术赋能,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通过教育渗透环境的建设,保障教育的有效性。借助思政基础理论,引导教育创新,除让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可提升思政知识应用能力,转变传统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促进学生更为自觉的学习与提升。同时,教师需注重拓展教学渗透路径,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等多方面着手加强教育渗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提升思政领悟能力。如教师可将强化思政知识应用作为网络思政教学的课题,通过研究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某些问题,延伸学生问题的分析视角,拓宽学习视野。随着学生问题探究习惯的养成,思政敏锐性也会随之提升,继而为网络思政教育的推进提供良好助力,更好地保障教育效果[6]。

(四)打造全过程式的网络思政教育链条

网络思政教育可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促进思政教育维度的拓宽。为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网络思政教师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应用网络平台,促进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各环节的交互,让师生主体交互得以增强。首先,在课前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并借助社交软件将预习任务发放给学生。其次,教师在课中可通过资料分享、组间讨论、问题抢答等做法,促进网络平台发挥更显着的教学作用。而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把网络思政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让网络思政资源可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展现感染力、吸引力。最后,教师在课后环节,应结合线上数据统计结果,采取线上作业批改、远程互动答疑等方式,对课堂进行延伸。此外,教师还需要采取资源共享等方式,在网络思政教学中渗透课堂思政教学的内容,确保资源的价值可充分发挥。

(五)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不是单向传输的活动,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可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政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尤为重要,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只有具有一流教学水平的教者,才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各环节,才能促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招募具备网络技术能力、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与此同时,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思政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团队,提高课程的个性化和地域化水平,保障教学质量。此外,加强学科交叉和跨界创新,探索将网络技术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课程形式和教学模式,丰富网络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见解需积极倾听以及合理采纳。人的潜能是要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之下发展的,此种良好的氛围应基于教师无条件接纳之上。应坚信学生是有潜质的,每个人都有价值,相信学生可自行开发潜在的资源,并推动自身健康成长,意识到个人有为自身命运负责的能力。

三是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手段,实现教育的突破。只有思政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升对网络技术的认知,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网络技术,通过声、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信息内容,深入学习和谐社会理论,全面把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充分了解国情、党情、校情,尤其是重点了解大学生的“三观”,提升教育吸引力,才可保障教育实效性。

(六)加强师生的信息交互性

高校学生基本都是依靠网络来获得信息资源,直观的网络资源和枯燥的思政知识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因而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利用网络资源,是一项极具意义的事。对于师生资源获取存在的差异性,应由下述几方面着手,促进资源的同步性。首先,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指导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方法,做到方向明确、途径清晰,避免在信息资源收集过程中学生存在混乱的问题。其次,教师需对各类信息多加关注,尤其是学生普遍关心的信息内容,通过同步获取信息确定学生的思想动态,用以保障师生交流成效。总之,师生在资源同步获得的基础上,可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促进情感间的交流,可加强网络互动、自主学习、师生交流的有效性,使得网络思政更具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七)打造协同育人的交互体系

打造协同育人的交互体系,深化教育实践工作,创新教育思想,丰富教育形式,可使得网络思政教学具有前瞻性,对教育协同合力不足问题的解决极具意义。鉴于此,高校需做好下述布局工作。首先,应深化教学互动,促进和学生的教育沟通,打造完善的课程共享机制,借助共享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使高校可提供丰富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为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辅助工作。其次,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教育对接工作,由文化、精神、素质、思想等层面共同打造完善的教学网络,让网络思政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规避知识结构出现碎片化问题。最后,高校需由教学、管理、实践等育人层面着手,打造多位一体的教育布局。通过课程教学、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的结合建设协同育人体系,让网络思政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用此来推进网络思政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善性。

(八)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打造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布局。一是确定评价方法,指的是针对个体在各学习阶段的学习差异,通过多种方案开展学习评价工作,助力学生寻找合理的思政知识学习切入点,为之后的思政课学习指明方向,让学生跟上教学节奏,保障实践学习的效果[7]。二是明确评价内容。网络思政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包括:(1)知识技能评价,即对学生所掌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这部分评价可以采用在线考试、作业评估等方式实现。评价的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实际表现等。(2)思想品德评价,即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品德进行评估。这部分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在线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学习态度和行为等。(3)团队合作评价,即对学生在网络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这部分评价可以采用小组项目评估、互评等方式实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等。通过上述评价,来有效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进步。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思政教学就是在对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本性给予足够尊重的前提下,注重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促进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知自我,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延伸数字化生存空间,共同打造文明、高质量的社会。也就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师生、生生等多主体进行互动交往,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若要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效率达到更高,高校应注重学生交往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创造更多的交往条件,且要注重引导此种需求,让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协调的方向不断前进,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需要注意的是, 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学生成长需求及创新发展下,充分发挥网络思政课的思想指引作用至关重要,提升网络思政课亲和力也成了必然趋势。基于主体交互开展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应在明确教师与学生交互关系的基础上,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确保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多方面优势。

参考文献:

[1]程琦.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索: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41-43.

[2]李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91-96.

[3]高斐宏,李德杏,王琳,等.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思政内容特点分析及对课程思政的启发[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5):168-170.

[4]宋超荣.网络安全与防范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5):157-159.

[5]贾红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论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1):20-25.

[6]王曦卉.交互主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课程教育创新性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2):116-118.

[7]傅巍.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J].文化产业,2021(15):31-32.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