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坚 方红

[摘           要]  湘潭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通过探究湘潭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湘潭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湘潭红色文化;德育工作;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001-04

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和文化道德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有必要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德育内容体系,并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更好地推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融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湘潭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将湘潭红色文化融入全市学校德育工作中极具价值,因此,对融入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湘潭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湘潭既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也是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最重要的历史源头地和资源富集区。湘潭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也使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对全市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悠久厚重的红色传统

湘潭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有着独特的红色传统文化底蕴,在湖湘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滋养下,诞生了一大批共产党人革命家群体,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红色文化的孕育、传承和弘扬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湘潭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质,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湘潭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

(二)丰富多样的红色资源

湘潭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伟人故里,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韶山是中国重要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被列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首。目前,湘潭共有红色资源339处,资源分布集中,历史遗存众多,历史悠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典型代表和杰出人物,走进每一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和纪念场馆,都能深切感受到浓烈的家国情怀。

(三)亲和浓郁的地域文化

湘潭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浓郁特质,强化了对湘潭地域文化认同。千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在这片潇湘热土上,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济世治国英才和文化巨匠,湘潭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名人群体高峰,以湘潭为轴心,在直线距离一百公里内,形成了近现代的湘中名人圈,文化名人有齐白石、黎氏八骏、张天翼、吕骥等大家,这些名人根植于湖湘文化,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正是湘潭地域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根源,湘潭红色文化作为湘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地域亲和优势,能够拉近人们与红色文化的距离,让人们更加愿意或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入了解和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四)经世致用的红色理念

湘潭文化践行“安道乐学,顺理笃行”,强调学问必须心怀天下,有益于国事,有益于实践,强调学以致用,要求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念,自然而然地深刻影响着湘潭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市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拓展学校德育的广度,也能有效挖掘学校德育的深度,从而推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化和实效化。

(一)湘潭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时代在变化,对德育载体也会产生不同要求,因此德育载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百年浴血奋斗历史的生动再现,是中华文化在克服外忧内患、战胜艰难险阻、夺取最后胜利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民族精神标识的集中展示,因而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德育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湘潭每处红色遗迹、每件红色文物、每个红色故事都是表达红色文化的直观物质载体,是回忆革命历史的重要平台,是最为鲜活的现实教材,散发着革命先辈伟大理想、坚定信念、深爱祖国的光芒,其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是书本所不能比拟的。

(二)湘潭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是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的独特范式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主体、客体、环境、内容等。各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影响、结合而构成不同的结构范式,如主体中心范式、客体中心范式、双向互动范式等。红色文化在学校德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同时承担着内容与客体的角色与功能。作为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能够传递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等,使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影响和互动;作为德育活动的客体,红色文化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现实生动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德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因此,通过红色文化开展德育活动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德育范式。湘潭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档案、文献等,以及反映这些历史遗存和精神遗产的影视、音乐、戏剧等文艺作品,可以通过参观、学习、体验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资源,这种模式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主体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湘潭红色文化资源有很多灵活生动、可见可感的元素,符合学生主体“拔节孕穗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思想情感需求,能够不断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期待、好奇与渴求,可以有效输出传递教育信息,输送传导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湘潭红色文化资源是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湘潭红色文化肇始于血与火的战争岁月,淬炼于奋发图强的建设年代,发展于赶超争先的改革时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是革命性和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创新性、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统一。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的今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用极具感染力、感召力的湘潭红色文化充盈学生的思想内核,可以使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学生坚定的信念信仰,从而自觉形成屏障,防范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侵袭腐蚀。

三、湘潭红色文化融入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中国革命史、探索史、发展史、英雄史,具有超越时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近年来,湘潭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探索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开展实践,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果。

(一)深挖“红色资源”

从政府层面来看,湘潭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特点,突出湘潭红色历史发展脉络和地位,结合自身定位,编制发展规划,逐步从过去景点模式走向全域发展模式,从偏重设施设备建设逐步转型为诠释与沟通人文历史、服务社会大众的文化教育平台,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情操、崇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如韶山市立足围绕伟人故里,围绕南岸、李家祠堂、关公桥等红色资源地,打造集学习、教育、观光一体化“求索之路”教育基地。从学校层面来看,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不同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推出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立足时代需求、紧贴学生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拓宽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表达方式,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将VR、AR等现代科技融入教学中,打造视、听、触一体化的教学体验模式,让红色历史成为“可以穿越的历史”与“可以透视的故事”,让国家记忆转换成学生的真切感受。如韶山中小学以“毛泽东小道”为载体,深挖毛泽东的求学故事,通过打造伟人“求学之路”实景思想课堂,探索现场体验式教育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情壮志。

(二)打造“红色课堂”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将镌刻着红色记忆、独具特色的湘潭“红色地标”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把晦涩的理论阐述得更明白、清楚、透彻。近年来,湘潭各学校不断开展“红色课堂”教学竞赛,加强“红色课堂”模式研究,开发红色教育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带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视频教学,加强教案、讲稿、PPT以及校本教材,探索通过不同活动载体,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上下功夫,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融入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教学,不断优化延伸“红色课堂”。充分利用红色场域,邀请先进人物、军人、革命老前辈为学生上红色教育专题课和实践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全市打造红色课堂现场教学点28个,学生沉浸式研学实践教学基地13个,开发红色示范精品课程140余个。

(三)培育“红色师资”

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需要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育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湘潭在全市开展红色教育师资备案、认证工作,把各类学校、纪念馆等单位长期从事党史研究、思政课教学、专题理论教学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专家,省市两级认定的宣讲团成员等纳入红色教育师资队伍。不断组织全市教学比赛、课程比赛,开展红色教育师资业务能力培训等不断扩大师资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对全市教师队伍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开展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等研究,通过“湘潭红色文化引领特色学校创建实践研究”“红色文化助力学生生涯教育路径研究”等二十多个省市级课题,不断推动湘潭红色文化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引导教育学生从历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中充分汲取智慧和力量。

(四)创建“红色校园”

充分发挥湘潭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全市建立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出台“红色校园”创建指标,从组织领导、计划管理、校园文化、课堂融合、校本开发、专题活动、工作实效、特色亮点八个维度开展创建,建立全市学校红色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打造红色教育高地。德育的主体是学生,湘潭建设红色校园过程中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思考、知识检索和话题讨论,探索好知、未知、应知,为红色文化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创建活动,学校德育平台载体、方法手段、形式模式不断丰富,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实效不断显现。如韶山市从2005年开始,坚持“五红”(红书、红剧、红歌、红色故事、红事)教材进校园、入课堂,每个学生都做到“四会”(会讲伟人的故事、会唱伟人的歌曲、会背诵伟人的诗词、会介绍韶山的景点);全市学校每年组织“循英雄足迹 举英雄旗帜 树家国情怀”清明祭奠;“育传统美德,扬爱国之心”;“缅怀先烈 争做强国少年”等系列校园活动。镇泰学校《我是主席小同乡 我为韶山添光彩》获教育部优秀德育案例。

(五)开展“红色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涵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砥砺斗争奋进精神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近年来,湘潭结合历史进行资源整合,有效利用本土的厚重红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作用,探索研究红色教育的新形式、新模式,不仅加强学生红色文化“知”的输入,还强化“行”的作用,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利用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多种教学形式,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将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实践中。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融入方式,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研学基地、推广红色文化观光旅游等方式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我市已将红色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建立了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综合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不同学段的课程特点和研学旅行目标,对各主题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课件,打造了“景区研学基地、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企业推出研学路线”的发展模式。如湘潭县彭德怀故居所在地乌石村,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重点开发了军事拓展游、红色研学游等红色文化实践项目,挖掘拓宽红色文化资源。韶山市多年来在学校开展“红太阳照我行”的德育实践活动,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联合开展“义务讲解员”活动。湘潭很多学校每年利用清明、国庆等节日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或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学习基地、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等多种渠道,把课堂德育教学的理论融入鲜活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让湘潭红色文化资源的根和魂“活”起来、“动”起来、“融”起来。

四、探索和实践中的反思

(一)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和学生需求存在差距

红色文化只有在当代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不断学习实践中开花结果,才能真正实现传承、弘扬和创新目标。也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在校园里蓬勃发展,葆有生机与活力,才能使红色文化在学生与时代文化、精神意识的不断碰撞、交流、对话中扎根生长。红色文化资源属于公共文化产品范畴,因此,政府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打破区域壁垒、机制障碍,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互动,实现共享共生。挖掘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主题表达的红色文化资源,放大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可持续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发展之路。

(二)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机制建设和工作需要存在差距

机制建设是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保障和支撑,能促进流程规范化、决策科学化、工作系统化,同时机制建设又是一项需要不断与时代接轨、持续改进的工作。目前,湘潭在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机制研究探索,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红色文化开发运营主题、家庭关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通堵点,破除制度藩篱、机制障碍,重点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在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发展机制上下功夫。二是加强内外统筹,着力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机制上下功夫。三是落实品牌引领,着力在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开展机制上下功夫。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在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开发机制上下功夫。五是形成育人合力,着力在家校、社会协同机制上下功夫。六是树立目标导向,在考核评价奖惩机制上下功夫。

(三)红色师资队伍建设和时代要求存在差距

教师队伍是保障红色文化在学校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湘潭红色师资队伍仍偏小偏弱,力量不强,专业整体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对红色文化开发创新、拓展运用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求,存在研究系统性、整体性不够,研究思路窄、成果档次不高等问题,成果同质、单一、零散等现象较严重。

(四)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必须走创新之路,必须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凝聚人才、科技等要素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彰显和利用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历久弥新的时代和社会价值。但在实践中仍有部分学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宣、教、研等活动形式单一,象征性多于教育意义,导致主题不突出,仪式感不强,活动质量差。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空洞说教、生硬灌输,学生很容易产生乏味感。凡此种种,使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性、严肃性、教育性受到影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进一步加强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全市学校德育工作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界、学术界、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主题等结合湘潭实际进一步分析、反思短板、不足,创新性探索,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突破发展瓶颈,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很好地推动湘潭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影响力,助力教育强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邱键.当前红色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人民政协报,2019-05-24.

[2]蒋昌忠.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N].人民日报,2021-03-23.

[3]张英,唐忠义.以校本研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探索:《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的开发与运用[J].高教论坛,2022(4):21-23.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