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文博 马汉鹏

[摘           要]  近年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技能型社会建设推进与新兴产业链不断拓展,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缺少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培养匹配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当下工作重点。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对人才紧缺的现状,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有着其独有的方法与模式,在政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开展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培养迎来了新机遇。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技能型社会;应急管理类;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53-04

构建技能型社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技能型人才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对应急管理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现有的应急管理相关人才数量及结构无法满足今后分工更加明确的生产安全需求,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亟须完善。如何培养匹配社会需求且类型更加明确的应急管理相关人才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确立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远景目标,规划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面对当前完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在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结合相应政策,分析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困境,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应急管理类专业群建设有助于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应急管理、应急安全教育大多是基于实际需求进行开设,更多的面向政府单位,而以高等院校为主要阵地的应急相关人才培养却起步较晚。在2003年抗击“非典”催生下,我国开始建设应急管理专业,并出台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形成“一案三制”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后,社会再度聚焦于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建设。2020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鼓励建设应急管理一级学科。2021年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增设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岗位。在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应急管理硕士点的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总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共1468所,但无论是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的数量还是质量,相较本科高校均存在较大差距[1]。为解决应急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021年1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鼓励建设一批应急管理专业院校和应急管理职业学院。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同等地位,明确了国家鼓励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等内容,为高职开展应急管理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困境

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时间短、底子薄,特别是当前时期突发事件增多、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均无法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克服目前培养体系发展的困境成为重中之重。

(一)培养方案差异大

我国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较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且规范化程度较低。在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对于新学科、新专业,多数高校依托原有安全系统工程类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进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加之学校之间联系不足,导致培养方案离散性大,使人才培养的统一性、规范性受到较大影响,对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流失。

(二)教育资源不足

目前,教育资源不足不仅是传统的教师不足与教材不足,实训条件的缺失不应忽视[2]。应急管理是注重现场经验的学科,当前高校依托原有专业开展学科建设,可以暂时缓解专业教师与专业教材的不足,但实训条件的缺失会导致人才缺乏应急处置经验,降低人才的实战能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才供需匹配度不够

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不应只关注人才缺口的总量,还应关注到各类型的分量。在人才培养数量方面,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高校较少,校均招生数量相较其他学科也存在不足,人才培养数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在人才培养类型方面,应急管理人才可以分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当前高校培养方案中通识类、管理类课程居多,并未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进行专门设置,在社会对于应急管理人才日益细化的需求下,“大而全”的培养方案会导致大量人才流失。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对应急管理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上,无法培养出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3]。可见,在量的不匹配之下还暗藏着类型的不匹配,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三、高职院校开展应急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条件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如今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挖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应急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科建设可以缓解“质”上的不足

应急管理人才“质”上的不足,究其原因是培养类型不明确与培养资源不充足,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和专业群建设解决这两点问题。

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具有丰富的经验[4],形成了目前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初期实训基地不完善的问题可以得到改善。普通本科院校在筹备实训条件时,会受制于经济效益,校方会考虑设备利用率的问题[5]。而高职院校在应急人才培养类型上偏向于技能型,对实训器材和场地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可以充分保证设备利用率;同时依托企业自有的实训条件,或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以缓解校方在经济效益上的顾虑,以便更好、更快地配齐教学所需的实训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培养类型更加明确的应急管理人才,加强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拥有充足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培养[6]。同时应急管理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面对的场景往往是多变的,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现场经验,现场经验不同于实践经验,现场经验更强调在紧急情况下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多重管理经验与事故处置经验组合而形成的“巧思”,这对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保证实践教学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又要保证有足够现场经验的教师,例如,教授级高工来现场传授经验,通过沙盘推演、沙龙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可以近距离积累现场经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充分整合校内外优秀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安全管理人员担任企业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相结合,掌握应急管理相关技能,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应变能力,进而培养出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增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类型的明确性。

2.专业群

专业群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凸显出专业群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专业群以高职院校优势专业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对接产业群人才需求,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抓手[7]。

当前,我国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的安全挑战,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面临的场景逐渐复杂化、综合化,传统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仅具有单一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应急管理领域分类愈发明确,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就业方向愈发细化,以往“大而全”的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契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

对此,高职院校开展应急管理专业群建设,通过对接产业群人才需求,整合校内专业资源,可培养出符合当下所需的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缓解人才需求压力,提高人才适配度,解决当下实际问题。

(二)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可以缓解“量”上的不足

目前,我国应急人才缺口较大,同时人才流失严重,故不仅需要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加快人才培养速度,还应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精准性,让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相匹配。

高职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招生人数逐渐超过本科,2019年和2020年高职院校招生数分别为483.61万人和524.34万人,较本科分别高出52.33万人和81.22万人;且高职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从近10年数据来看,高职院校在校人数的年均复合增速为2.52%,略高于本科院校的2.36%,每年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同时,有相关研究显示,用人单位对于应急管理人员学历期望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参研人员的期望是大专学历。[8]可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应急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对于基层生产一线来讲,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期望上占有相对优势。可见,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多种方式,针对生产企业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因此,在当前高职院校进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较为滞后的情况下,挖掘高职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对提高人才培养的“量”有着重要意义。

四、高职院校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机遇

(一)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扩大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我国制造也继续优化升级,产业分工逐渐明确,现代化、智能化逐步凸显。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生产安全,建设内部成熟的应急管理队伍成为主流,提高了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国缺少公共卫生领域应急管理人才的弊端展露无遗,虽在“非典”疫情之后便有专家、学者提出建议增加相关人才培养数量,但从目前情况看,相关人才数量依旧是目前公共卫生安全的一块短板,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公共卫生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扩充队伍。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对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于此,传统“大而全”应急管理人才教育模式不能应对今后出现的各类风险,需要针对不同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在对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

(二)政策的不断支持

面对日益迫切的人才需求,国家政策对高职开展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机遇。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勾勒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蓝图。

2021年1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多种类型人才培养,依托现有资源建立一批应急管理职业学院。

2022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本次修订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为职业院校学生再升学、就业、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时减少了顾虑。同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明确企业在新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支持企业进行学科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鼓励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奖励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并对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度,丰富了校企合作开展的途径,使人才培养类型进一步匹配社会需求。新法还明确了办学主题多元化,丰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契合了社会需求。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继续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教适应性对接企业需求,并确立充足的表彰机制与保障措施。

可以预见,在未来会有更多政策保障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会为高职院校培养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五、开展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的路径

(一)以国家政策为依托,建成高职特色应急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于学生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培养过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应急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自身优势。课程开展上,要着力推进专业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企业主导的教育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实训的时长与质量,合理搭配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经验教学;在资源配备上,通过选聘企业高技能人才,建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工作,邀请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编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加入教材,形成可及时更新的专业化职业学校教材。通过一系列措施与方式,积极探索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建成高职特色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人才,为国家应急管理事业添砖加瓦。

(二)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针对性

当前应急管理人才紧缺,应急管理场景专业性增强,对人才的要求逐渐细化,面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既要增加人才培养数量,又要提高人才针对性,降低人才流失。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设定与教学过程中,可将专业群对接企业群,建成区域性、行业性产教结合体,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发展多元化办学;在实训实践方面,面向新业态,紧密对接未来产业升级方向,探索“厂中校”实训方式,将新技术、新标准纳入实践教学中,使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需求,契合需求。针对当下实际需要与未来发展方向积极求变,提高人才的针对性,解决高职应急管理人才就业问题,缓解人才流失,响应社会人才的需求。

(三)以现有途径为阵地,探索多种人才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周边产业需求,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职业培训项目。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针对退役军人的培训工作,通过对其开展应急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增强退役军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同时还可借助学校专兼师资团队与实训基地,依据国家新要求、行业新标准,对行业、企业中从事应急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培训,拓展人才培养途径,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更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持。

六、结论

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当前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加强应急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故高职院校加强应急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分析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困境,拓宽培养途径,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供需的匹配程度,有助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技能型社会建成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孙颖妮.从人才需求出发 统筹规划 系统性进行学科建设: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应急管理,2019(7):28-31.

[2]佟瑞鹏,赵旭,王露露,等.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7):1-8.

[3]于海明,崔凌南,王相,等.“十四五”时期中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2(30):42-45.

[4]陈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2):45-48.

[5]凌日平,安祥生.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困境与推进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44-47.

[6]罗静,侯长林,蒋炎益.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区别[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2,38(5):13-22,119-120.

[7]郑玥,瞿才新.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6):51-55.

[8]许曙青,汤表倩,冯昌道,等.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需求及其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J].伤害医学(电子版),2021,10(3):38-4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