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悦 杨艳新

[摘           要]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随着新医科建设的推进,医学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造一流的医学高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有效促进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基于新医科背景阐述了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基本内涵,通过对某医学院青年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支持促发展”为宗旨,着力打造集学术研究、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关    键   词]  新医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169-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也在不断提升,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新医科建设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而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提到,到2035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其中,教师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业务能力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新医科背景下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是高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从其本质来看,它是一种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支持与保障机制。从其服务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组织支持、制度支持和资源支持三个方面。组织支持方面,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完善的管理机制、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模式。其中,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支持服务体系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层面,应制定适合本校教师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在学院层面,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组织负责本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在部门应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和岗位职责,在管理上做到制度建设与资源投入同步。制度支持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学校与学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制度、教学科研资源、专业发展平台等方面的支持服务。资源支持方面,应为教师提供物质条件和保障条件,如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学比赛、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在人才培养层面,应建立完善的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在交流平台层面,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1]。

二、医学高校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医科背景,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从多个维度调查了某医学院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人才,一方面承担着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科研、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与此同时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也日益凸显。

(一)缺乏专业发展平台

医学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平台上。只有建立良好的平台,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保障。调查发现,对个人专业成长帮助最大的平台,34.21%的青年教师认为是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对其进行直接指导;31.58%的青年教师认为是自主学习发展;18.42%的青年教师认为是同类院校短期进修;15.79%的青年教师认为是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教学培训等。但是,目前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老教师人数有限,加之很多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短期培训进修覆盖面较小。

(二)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是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门科学。教学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中教龄5年及以上的仅占比7.89%。在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之前,已经掌握了较充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占比81.58%,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还是比较缺乏。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整合,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

(三)制度政策保障不到位

现行的高校人事制度和政策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教师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使教师的发展不能满足个人需要。应构建一个适用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职业发展的维度除了时间跨度长短之外,还包括职业阶段、年龄层次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高级教师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52.63%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适合教学、科研并重型,39.47%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适合教学为主型,5.2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适合社会服务型,2.64%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适合科研为主型。职称评定时应根据不同发展类型的教师设立不同的标准,以往职称评定时“一刀切”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障碍,使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四)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更多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辅助工具,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新医科背景下,教师作为“双创”主体之一,在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而现有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并不能为教师提供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师发展意识不强

高校教师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学校层面对教师发展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缺乏,在教学、科研中不能主动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医学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基于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有效路径

(一)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加强专业引领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依托学校搭建的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开展系列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组织各类专题讲座、学术会议、沙龙交流等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同时,通过定期组织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强专业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交流、研讨等形式解决问题[2]。学校也可以通过建设学术会议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为教师搭建学习、研究的平台。同时,在学院层面上也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教学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1.搭建专业知识平台,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了解最新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方案等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沙龙交流等形式,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参与国家项目或学校承担的项目、课题研究等形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学术热情

学术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发教师的学术热情。教师通过学术会议,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其他院校和领域的学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在参加学术会议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分组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断交流、讨论、碰撞。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还能结识其他院校、领域的专家学者,让自己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思想。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其他院校或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与其他院校或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经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3.搭建教研训练平台,提升教学能力

教研训练平台是指学校通过开展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教研教改等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观摩、教学培训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学校整体教学改革计划中,与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时注重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为其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高校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课程内容;将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对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要鼓励高校教师积极申报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

2.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和“金课”建设,对积极参与“金课”建设的教师给予经费和荣誉激励;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广大教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行动研究、合作研究等新型教学活动。

3.编写教材体系,强化审核机制

医学高校要积极编写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材,修订完善相关课程教材,推动编写“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要强化教材审核机制。学校要严格审核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有关师范性要求的教材选用和管理,对已出版的教材要严格把关,提高其质量[3]。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医学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评估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学校应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奖励机制、评估办法等考核激励制度,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将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审中。同时要建立学生学习效果监测体系,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与指导。

(三)建设教师实践基地,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平台是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医学高校教师实践平台建设主要以校内为主,缺乏校外实践平台建设。建议医学高校加强与医院、科研院所、社区等单位的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开展科研、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高校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为教师的培训和实践活动提供保障,鼓励教师参与到医院、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中去;高校要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长期合作,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系,定期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医疗技术指导和临床带教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科研和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医疗卫生机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高校可以邀请医疗卫生机构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教学、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高校要定期与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制定校外实习基地评估标准、制定实习基地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校外实践基地质量评估制度[4],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中。

(四)健全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只靠学校的政策引导,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障。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由学校顶层设计和制度推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从而带动教师自身的提升。

1.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设计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教师需求与目标不一致、不匹配等问题,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热情。一方面,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确定学校和各学院及学科专业发展的目标及规划;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水平、个人兴趣爱好等情况,了解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设计绩效考核方案。

2.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评价应坚持“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于教学型教师,应突出教学能力和水平,以教学成果及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科研型教师,应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科研成果及项目研发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管理型教师,应突出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能力;对于社会服务型教师,应突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水平[5]。

3.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绩效和学校在同行中的声誉。目前一些高校对科研工作缺乏有效激励机制。首先,在学校层面应鼓励各院系申报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其次,在院系层面应支持各学科发展优势和特色项目研究工作。

(五)加强信息技术支持,打造智慧课堂

在信息化背景下,为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医学高校应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支持的智慧课堂,实现“教”与“学”的根本转变。教师应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应用,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构建智慧课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空间,使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互联网,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中,要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智慧课堂构建中,应从课程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和移动学习平台等方面着手,以“互联网+”为基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课堂,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智慧课堂构建中,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优化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起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重视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教师开展自我专业发展评价;组织教师学习优秀高校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鼓励和支持医学高校教师自主参加学历学位提升、高级研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有机会参加国内外知名高校举办的学术会议,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行访问学习;鼓励和支持医学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等[6];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学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教师研修项目等,为教师提供交流、研讨和培训的机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依托信息技术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网络研修平台;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应建立教师进修制度,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知名大学教学、科研机构举办的各种培训班,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学历学位提升、高级研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应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四、结束语

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专业发展理念和支持服务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以教师的全面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为教师提供持续不断的成长动力和创新动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自身价值实现和自我提升,进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同时,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发挥高校与社会及行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将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融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满足新医科人才培养需求,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翟荣良,潘晨,颜景芝.“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3(6):37-39.

[2]唐博星,胡昊,杨照,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新进教师培训模式探索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12):153-155.

[3]郭禹,高啸.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13):19-21.

[4]翟荣良,董新蕊,颜景芝,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7):13-15.

[5]潘楠.“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就业与保障,2020(1):130-131.

[6]王爽,高一人,杨永刚.新医科背景下跨学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3):134-136.

◎编辑 鲁翠红

作者简介:徐凯悦(1993—),女,汉族,新疆库尔勒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医学人文。

杨艳新(1983—),女,汉族,河北磁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