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初

[摘           要]  经济法作为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也非常丰富。在课程思政理念持续深入的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法的作用与优势,为学生准确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各项法律法规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以及思想价值,提高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以经济法课程为例,阐述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意义、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117-04

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课程思政主要是从思想层面入手,让学生拥有较为良好的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严格按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日后学习与工作。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新时代,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复杂,信息越来越多样,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课程思政也有助于改善传统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一、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各级教育机构的共同目标。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思政教学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首先,经济法是法律的一部分,学习经济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法治。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自己的法治观念,进而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次,经济法涉及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和法律规定,学习经济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责任。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除此之外,经济法课程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和社会的关系,并且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中的道德和社会价值。同时,案例分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在当今社会,专业素质已经成为企业和机构对员工的重要要求。对经济法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素质不仅包括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已经成为经济法教育的重要目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则,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技能。在经济法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体系,了解各种法律规则和制度,掌握法律适用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和理解法律,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提高其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经济法课程而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等。首先,案例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法课程中,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规定、理解案例背景、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知行合一的思维模式。其次,模拟法庭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法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法庭审判的过程,提高法律意识、司法意识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模拟法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模拟真实的法庭审判,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到实际的企业、法院等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经济法课程是专业课程,而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专业课程就成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根据研究发现,大部分经济法课程教师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讲解与实践能力的练习,缺乏课程思政理念,认为思政教育应交由思政教师、辅导员负责,这样就会导致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出现分离的状态,将教书育人全面分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经济法律作为价值观的指引,任何一条法律条文都包含诸多的立法思想与价值,只有学生了解其思想与价值,才能深刻理解法律条文,准确应用相应的法律条文。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部分任课教师都限于自身的专业背景,思政理论教育知识较为薄弱,对各项法律理论条文、案例掌握都并不牢靠,无法深入扩展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无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整体思政能力较弱。

(二)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

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时要对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开展深入分析,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因此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契合的难度较高。加上不同专业课程特点较为分明,无法寻找到通用的课程思政方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客观理论、实践为基础开展综合教学,准确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经济法教学工作的课程思政教育存在问题,所有教材都是对经济法律条文讲解,思政元素薄弱,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现教材中的思政要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各专业授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对话机制,观念之间存在相互矛盾。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都属于不同的部门,二者在教育过程中其价值观会存在相应的偏差,加上教师之间的沟通力度较小,整体教学工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挖掘并不完善,无法了解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会阻碍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力度。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经济法主要以法律条文为内容,整体较为抽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准确了解相应的知识。尤其是法律专业术语,其记忆以及理解难度较大,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多媒体课件为依据,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开展深入学习,虽然多媒体课件能规避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类方式开展综合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积极性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还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力度变小,学生无法以专业知识去窥探思政元素,树立正确的信念、理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认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专业属性为依据,准确应用思政元素,避免出现本末倒置,导致思政教育时间过长,影响课堂教学的专业性,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

三、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一)深挖教材,做好内容改革

教材作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核心元素,在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多元化,因此,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内容,做好内容改革,突出经济法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各思政元素进行开发与整合。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开展经济法教学时,主要是为学生讲解相应的法律制度,其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对于学生而言整体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内容进行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育体系之中,进而实现专业课与德育课程的完美融合,做好顶层设计。教师可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条主线开展内容改革,重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篇章。

首先,公正法治。经济法的理论知识专业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经典名着,为学生传递法律中的公平公正理念,让学生了解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性,明确法治经济的要点,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明确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深入探讨我国特有的经济法治基础以及信用基础,加深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关系时,可以税收为入手点,为学生讲解税收与法律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让学生知晓依法纳税的重要性,明确其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其次,爱国敬业。教师可以以主体法为依据,为学生讲解企业的运行流程,如设立、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解散,让学生明确企业的任何行为都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企业的类别以及相应投资者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案例为学生讲解不同公司的违法操作,明确公司犯罪的法律依据,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理念,让学生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环节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竞业禁止的规定,保护商业秘密。

再次,诚信友善。教师可以以合同法为依据,为学生讲解合同中的内容,如制定、效力、履行、担保、违约、责任承担,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让学生能诚实缔约、诚信守约,增强学生的诚信友善理念。

最后,自由平等。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特性出现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国有制管控转化为市场经济,而国家为了确保市场的稳定,制定了市场秩序法,教师便可以根据市场秩序法为学生传递自由平等的理念,可以为学生讲解不正当的市场行为,如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明确其危害性,帮助学生识别不正当行为,促使学生认识到经营者法律地位的平等性,自觉遵守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合法竞争为原则。再如,教师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学生讲解消费者的权利、义务,明确消费纠纷的各类解决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让学生识别目前市场上部分企业的错误经营行为。

(二)优化方式,改革教学体系

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性,对于学生成长极为不利,会导致课堂教学出现诸多问题,阻碍课程思政改革进程。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先进、科学为原则,将各类新型教学方式全面结合,做好课堂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将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提高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让其课堂成为学生知识学习、涵养品行修养的重要载体,实现各项教育的有机统一。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辩论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为学生讲解,优化教学氛围,让课堂能更加轻松活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案例教学。经济法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而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掌握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要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为学生收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合同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收集市面上常见的合同违约事件,让学生分析该事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违法行为,又该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行为进行处理,做好规避工作,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通过案例分析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应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调动自身的思维,理解相应的思政元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辩论教学。辩论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应用辩论教学之前要做好调研工作,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思想状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或者将全班成员分为正方与反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辩论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立场进行辩论,准确应用相应的法律知识获取比赛的胜利。该方式与竞赛教学大致相同,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了解学习的技巧,明确经济法学习要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经济法教学与辩论教学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经济法主要是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主,而法律法规是基于各项市场行为所建立的行为准则,所以在正式辩论之前,学生要查阅相应的资料,才能了解各项事件中的违法行为,可以让学生调动知识体系,让学生能主动探索真理并且辩论,还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对社会问题开展深入分析,明确各类社会问题产生的具体机制。例如,讲解企业法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公司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什么样的公司结构才是最稳定的?进而让学生根据相应的辩题进行资料收集,明确自身的观点。再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相应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通过辩论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融入课堂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与优势。

最后,情景模拟。所谓情景模拟是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准确应用相应的法律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训。教师可以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以相应角色为依据进行自由讨论,从不同维度了解经济法的特征,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学生亲身体验以后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保持学习兴趣。同时,情景模拟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过程中了解相应的思政元素,塑造正确的思维理念,例如,教师在讲解公司组织结构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股东、董事、经理召开相应的会议,如股东会议、董事会议,进而更好地学习相应的知识,了解公司组织结构的特征,明确其基本制度,掌握公司高管所需要承担的法定义务与责任。

(三)改善评价,创新考核技巧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过于单一,并且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倦心理,所以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原则,改善传统的评价体系,应用新型的考核技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结构,以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原则,准确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将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如认知情感、价值观,提高评价的人文性和多元化。教师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需突破传统思维,从单一评价方式中脱离而出,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全面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明确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想认知情况,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首先,教师要优化传统的考试形式。在传统的考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笔试,而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不良情绪。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开展考核作业,如讨论、辩论、调查报告、情景展示、课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方法进行考核,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以上考试形式与教学课程相结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状态,明确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的认知能力,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全面结合,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

其次,教师要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教师需以新时代下高校教学纲要为依据,着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增加不同的考试内容,如主观性、综合性、实践性价值观,重点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处理与应用能力。教师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判断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具体考试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其题目的开放性,可以将情景教学方式融入其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并给予学生时间,对情景进行分析,形成教研报告,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全面融合,提升课内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教师在实际评判过程中要以综合性为原则,准确考量学生的价值理念,保证其题型的多样性,可以以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为例,增加其比例,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判断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法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思想政治价值。在经济法的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渗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在思政改革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丰富其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以多元化为原则,准确开展考核、评价,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情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全面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平,刘慧勇.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宁夏教育,2022(Z2):129-131.

[2]谢伟.经济法的课程思政探析[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21(3):81-94.

[3]刘丽华.《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1(16):153-155.

[4]陈韶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20(6):85-9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