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莎 蒋伯杰 晏成明 周秋娟

[摘           要]  针对大思政育人中实践内容空泛化、实践育人缺乏品牌特色等问题,依托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展开“饮水思源,铸魂育人”为品牌的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探索。构建了“一体两翼四水铸魂”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建立环珠江流域“工程+生态+智能+文化”一体化大思政实践基地,“思政+专业”两翼共同发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递进式培养学生“爱水→护水→惜水→奉献水”的价值导向。创新实践育人“三大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实践育人。经过探索和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校影响力日益扩大,实践育人辐射范围广,擦亮“饮水思源,铸魂育人”的大思政实践育人品牌。

[关    键   词]  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013-04

大思政就是从全局视角深化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大思政实践育人,需要突破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教材体系的局限性,推动大思政实践育人的力量整合、格局变化,更好地提升实践育人的有效性。

一、大思政实践育人研究背景

(一)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大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同时也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流域系统治理开创水利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我国众多的江河湖泊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滋养了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宏图,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开创了流域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新模式,谱写了我国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水利院校探索环流域实践育人符合国家战略部署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广东省“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学校坚持以水文化和学校精神为主线,梳理治学育人思路,构建具有鲜明水利行业特色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大思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2019年,以“寻美家乡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2020年以来,以“双高”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探索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立德树人效果。至此,学校全面铺开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把环流域实践贯穿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因地、因时、因势谋划分析,进而以知促行、以行践知。

二、探索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举措

思政教育存在几个薄弱点:一是实践内容空泛化,实践内容多为传统社会调查、支援服务、基础信息服务等,停留在简单劳动基础上。二是实践育人缺乏特色品牌,实践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无法为社会实践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腹地,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现代水利电力等重点行业和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水利电力行业办学70多载,与学校形成了天然紧密的联系,主管部门调动全行业资源支持产教深度融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学校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大思政实践育人阵地不断延伸,依托学校水利优势,将实践育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生培养方案之中,构建具有学校学科优势的“一体两翼四水铸魂”的环流域大思政育人模式,形成学生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交融互促。

(一)环流域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调查,构建“爱水”实践育人

环流域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调查,是指通过对省内每个流域的一个经典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水利工程的概况,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东江流域实践团队通过行业专家讲解与实地参观,深入调查学习东深供水工程,通过对工程建设历史的深入探寻,学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江流域实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虚拟仿真体验大藤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感受高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北江流域实践通过真实参加防洪抢险演练,感受北江大堤在洪水中用它的身躯抵御一次又一次的汹涌冲击,护佑广州、佛山等珠三角重要城市,以及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护国家安澜。珠江三角洲流域实践团队通过查古访今,从历史的角度感知始建于北宋的桑园围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围内区域的防洪排涝环境条件,为灌溉农业和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也造就了这里良好的人居环境,数百年来默默滋养一代又一代人。韩江流域实践团队打卡集梁桥、浮桥、拱桥的特点于一体的网红古桥广济桥,感触中国水利历史的智慧,从古至今,当浮桥开启时,有通航和泄洪的功能;闭合时,则连接东西两岸,便利通行。

通过对珠江流域的水利枢纽工程、防洪大堤、供水工程、渡槽等76项水利工程的调查研究,使学生对水利工程的历史、建设、效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感触中国水利历史的智慧,学习水利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水利事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投身水利,报效祖国。

环流域实践通过探寻水利工程的生态理念与生态之美,感知水利历史的智慧与今天的智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作为水利人的自豪感,使其更加热爱水利这一职业,培养爱水情怀。

(二)环流域江河湖库生态治理,构建“护水”实践育人

环流域江河湖库生态治理,是指通过对流域内的江河湖库的水资源生态环境调查学习,用参与治理和宣传推广两种方式开展实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流域系统性出发,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用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实现实践育人成效。

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以万里碧道为主要实践点,通过参与治理和宣传推广两种方式开展实践,开展环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一是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生态恢复,成立“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巡河湖、护水清”志愿服务228次,包括水质检测、垃圾处理、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宣传等活动;开展各类保护母亲河主题活动16次;利用假期回到家乡,25000余人次学生主动参与全民志愿治水工作。二是通过“我为水美家乡代言”活动,学生通过环流域实践,用镜头表达环流域水美山美家乡美,共收到摄影、视频作品3000余个,切身感受河湖生态治理带来的天更蓝水更绿,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理念。

(三)环流域水资源智能集约利用,构建“惜水”实践育人

环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在流域内实施节水妙招、开展节水推广宣传、“节水大使”评选三个活动开展实践,使全校学生投入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开展、宣传、设计创造中,向社会传播节水爱水惜水护水正能量,提高群众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的意识。

各流域实践团队在流域内广泛开展实践。一是深入生活,举办智能节水小妙招的发明创造活动。学生通过发明节水设备,提高了日常用水效率,多措并举降水耗,学校被评为第一批节水型高校。二是开展“节约点滴水、保护生命源”宣传活动,在环流域实践中,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智能节水为重点方向,持续宣传推动全社会节水;制作节水短视频、节水小动画,在公众平台播放,播放点击率超过万余次,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水资源智能节约利用推广宣传的效果。三是在全校学生中选拔一批“节水大使”,到各流域开展节水宣传、演讲,用青年学子的方式讲好中国水故事,传播节水治水理念,共建美丽中国。

通过环流域实践提高群众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的意识,创新节水宣传形式,广泛传播水资源智能节约利用理念,引领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四)环流域水利文化传承,构建“奉献水”实践育人

环流域水利文化传承是指在环流域实践中,学生团队通过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积极践行“珍惜水资源”的号召,传承“优秀水利人”的精神、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用实际行动扎根水利、奉献水利。

各流域实践团队主要参与的实践包括:一是通过环流域水利工程调查,了解水利工程建设背景,挖掘工程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实际学习工作中注重工程文化、历史底蕴的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二是通过实践深入理解治水名人故事,深刻感受治水名人因地制宜的治水创举、科学有效的治水理念、以民为本的治水精神、无私高尚的治水节操,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治水优良传统。三是通过“环流域水之美”系列实践活动,以环流域水文化为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教育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四是在环流域实践中主动探访各流域的“最美水利人”,学生自主挖掘优秀水利人代表,有从一名普通水利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的大师兄,有全身心投入流域治理的“追风者”,有争做防汛“孤勇者”的年轻干部。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热爱水利、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学生在传承水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治水优良传统,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立志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构建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创新了实践育人“三大”课堂和构建了“一体两翼四水铸魂”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一)课堂融通,创新实践育人三大课堂

以环流域建设为核心,以环境育人、名师带教、部门联动、校际联合等形式,创新情景课堂、体验课堂、网络课堂三大实践育人课堂,构建大思政课堂,多元化展现实践成果,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通过情景课堂,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流域环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例如,利用东深供水工程、流溪河水库、广州市水博苑、长岗坡渡槽等一些基地集党史宣讲、主题教育、理论讲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流域工程、基地,增强实践育人的体验性。

通过体验课堂,学生真实参与到实践育人活动中,如节水妙招的运用、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家乡美的拍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传颂等,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增强了实践教育的获得感,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依托网络新技术,将虚拟教学空间和现实教学空间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库,形成全域性思政教育环境,为师生创设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和优质资源,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全程覆盖,构建“一体两翼四水铸魂”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一体”是指建立了环珠江流域“工程+生态+智能+文化”一体化大思政实践基地。学校与广东省珠江流域内的流域管理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街道社区等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环珠江流域水利工程调查、水环境生态保护、水资源智能节约、水利文化传承,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践行实践育人。

“两翼”是指思政和专业两翼共同发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思政为引领,紧扣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呼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结合专业发展,为学生搭建专业、立体、丰富的实践成长成才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本专业领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水铸魂”是指递进式培养学生“爱水→护水→惜水→奉献水”的价值导向。通过环流域大思政实践,培养了学生“爱水”的专业认同感,用行动“护水”“惜水”,树立“奉献水”的专业理想。

依托环珠江流域大思政实践基地,注重思政与专业有效融合,在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进一步转化为家国情怀,让学生更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助力学生把静态的理论性知识、观点、方法等内化为自身具体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擦亮“饮水思源、铸魂育人”的实践育人品牌。

四、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成效与启示

(一)成效

1.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围绕铸魂育人,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夯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我校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95%以上,学校连续15年获得“广州市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累计达25000余人次。学生累计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奖项300余项,举办水文化演出共58场次,参与学生达2万多人次。初次就业率达97%,用人单位满意度稳居90%以上。

2.学校影响力日益扩大

学校作为国家“双高”建设单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有效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2019—2021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158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82项。由全国教学名师林冬妹领衔专兼职师资队伍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创新“集团+联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牵头中国水利职教集团——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行业“互联网+终身学习平台”、粤东西北乡村振兴教育基地等,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区发展;华南“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水利电力联盟、中外学生海外实习就业平台、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并驾齐驱,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

3.媒体聚焦,辐射范围广

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级教学名师”林冬妹教授为引领组建学校各“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团队,成立全省首个地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思政课建设联盟,开展各类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育与实践全国宣讲60余场,覆盖25000人次,赋能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惠及150余所学校。

(二)启示

1.目标引领,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

作为广东省一所水利高职院校,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水利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行业特色,在实践中做好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新时代水利精神等嵌入实践内容,突出思政课与专业相结合的时代感,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洗礼的同时能够找到专业方向,在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中找到切实的奋斗目标,使专业特色得到最大化发挥和体现。

2.问题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高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通过目标明确地组织策划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受教激情,引导他们从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自主设计活动并亲身体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实践育人,升华学生的价值理念,巩固学生的价值立场,明确个人在新时代的时代坐标中的方位和作用。坚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校办学声誉。

环流域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实践,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坚持守正创新,以专业为切入点,以“环流域”为立足点,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学专业、长才干、作贡献。通过创新和丰富学习实践形式,充分利用环流域资源,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学思悟行中砥砺奋进,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4-9.

[3]袁坤,袁田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1):65-67.

[4]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5]储舒婷.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N].文汇报,2022-08-25(3).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编辑 鲁翠红

基金项目: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项目;水利职业教育研究课题(2023—2025)“水利发展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欧阳莎(1980—),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蒋伯杰(1965—),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课程思政。

晏成明(1976—),女,汉族,湖南华容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课程思政。

周秋娟(1981—),女,汉族,浙江江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教学管理、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