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莉红 陈卫平 黄婵媛

[摘           要]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应用型民办高等学校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困境。从社会需求理论出发,探讨民办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困境,指出“双赢”是打开校企合作共建的启动按钮、实现长效运转的钥匙,从逆向思维出发提出建立内部主动成长、外部助力推动的工作室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工作室;实践教学基地;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65-04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美丽乡村设计大学生实践基地”(项目编号:2019SJXWSJJYJDO1);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1GYB98);广州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XJJXGG06);广州商学院2022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OBE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JXGG32);广州商学院2022年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三维空间设计(Sketchup、3Ds Max)”(项目编号:XJYXKC202222)。

作者简介:龙莉红(1980—),女,汉族,广东清远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艺术设计教育。

陈卫平(1959—),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岭南传统文化。

黄婵媛(1985—),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进程中,民办高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重要院校。2003年,全国独立学院有300多所,在校生人数达 40 万左右,承担着大约 1/3 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民办普通高校771所(含独立学院241所,占民办普通高校的31%),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16%。独立学院自1998年创立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专设为民办本科普通高校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主流方向。独立学院在接受教育部转设评估中,大多办学定位明确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人才培养定位,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阵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阵地

民办本科高等院校办学形式相对公办灵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一线岗位人才需求动态匹配,人才培养定位区别于研究型高校,重在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从事区域经济一线生产实践岗位夯实基础,因此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阵地,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

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阵地。与企业联动,可以紧跟企业行业前沿,确保人才培养不过时。工作室作为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单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切实作用。在工作室,学生将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转变,较好地与社会接轨,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

工作室对于突出实践能力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尤为明显。环境设计是指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进行实用性和艺术性设计,从而提高空间环境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需要的一门实用艺术。设计方案最终要能够实现落地施工,因此不能天马行空,也不能纸上谈兵。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业只到图纸阶段,方案设计过程缺乏真实条件的制约,现实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无法呈现出来,设计方案的落地性难以检验,因此培养的学生往往刚从学校进入社会岗位时无法绘制出能在真实工程项目中使用的图纸,人才培养存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职场差距。工作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阵地,在工作室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真实项目,学生在参与真实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实战性训练,设计方案要获得甲方通过,得到市场的认可,工程图纸能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检验,实现专业技能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二、民办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困境

(一)缺乏全面深入的校企互动

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与瞬间万变的行业、市场发展息息相关。工作室制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需与企业互动才能跟上行业、市场的发展步伐。比如,环境设计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与时俱进,时代感很强的一个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单是在方案设计的表现手法、计算机软件的表现技法方面就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更是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个背景下,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脱离时代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虽有动手实践能力,但也是过时的、不被市场所接受的。而要紧跟行业和时代发展步伐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通过全面深入的互动进行协同育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然而,现阶段在学校积极寻求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形成了明显的企业失语和企业缺位问题。究其原因,由于双方未达到“双赢”,企业未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根据理性、互惠、协商的社会交换原则,企业获得利益是社会交换的根本条件。虽然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选聘优秀毕业生,这是校方给企业的利好之一,但这个优势并不明显,用人双向选择,建立合作关系未必会得到学生更大的认可。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另一种模式是将企业项目置入学校,利用学生的头脑风暴和劳动力,然而环境设计属于工程范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设计方案犹如纸上谈兵,落地性不强,难以为企业所用,这种合作方式也未能让企业获利,于是所谓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协议上,缺乏深入全面的实质互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只有工作室师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促成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

(二)与单一企业联动制约工作室等实践基地的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学校主动出击,与企业联合申报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获得了一定的政府经费支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但这种与单一企业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企业办公场地租金贵,能提供的工位有限,单个企业一般只能接收几个实习学生,而且通常还会考虑不同的学缘结构,接受同一学校的学生人数更是有限,而学校人才培养是批量的,民办高校考虑办学成本,一个班40人左右,单一企业难以满足全体学生进行深度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如遇企业战略转型、人员调整、合作热情消退,就存在共建停滞的风险。而学校在培育一个实践教学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师生积极性影响工作室等实践基地的发展

工作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阵地,其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师生的积极性是影响工作室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进入工作室能学到什么,能获得学分和报酬吗,这是学生普遍关注的几个因素。工作室的功能主要在于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实战能力训练,但这种实践成果未能实现学分认定,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加入工作室的积极性。

教师担任的是工作室导师的角色,通过带领学生做项目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工作室对学生实战能力培养的效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对实践训练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方法,工作室的设置就形同虚设。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工作室承接的社会项目有限,不能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工作报酬不到位,甚至缺失,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师参与工作室的积极性。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

基于社会需求理论,要达成深度的校企合作,校方要先主动练好内功,具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进而开启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企业进一步助推实践基地与时俱进的育人功能,这是校企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得以长效运行的有效路径。

(一)以工作室为基础单元,强化内部成长机能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工作坊式”教学活动,1919 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将设计工作室模式引入教学中,即将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转变,较好地与社会接轨。这一模式的尝试对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工作室参照企业建制以小组形式进行组建,设室长1名,副室长1~2名,组长多名,分设方案组、效果图组、施工图组、市场组、技术组,分组情况可根据项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工作室就像一个小企业,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差异化培养,工作室成员每年定期招新,择优录用,形成新老交替的人员流动格局,以点带面的人才培养功能,并通过传帮带式、沉浸式、任务式、项目式、竞赛式进行全方面培育多种形式建设工作室,激发内部成长机能。

1.工作室培育形式

(1)传帮带式。传帮带式指在成员组建、开展项目过程中,强调不同年级、不同特长的搭配,形成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的传帮带的格局。由于校内工作室和企业有一定的差异,最为显着的是人员的流动性。企业培养的人才可以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骨干、中坚力量,是可以长足发力的,而校内工作室培养的人才是要远走高飞的。校内工作室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基本为零,他们在项目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看中学”,看师兄师姐怎么做项目,需要哪些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明晰学习方向,大三学生是工作室的中坚力量,虽然具有基本的知识体系架构和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从理论到落地实践的能力转化还有待提升,懂得怎么做,但是不成熟,这个阶段是“做中学”,等到大四羽翼丰满,又面临毕业实习、就业,最后离开工作室。因此工作室成员组成要强调不同年级、不同特长的搭配,形成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的传帮带模式,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丰满自己的羽翼,同时带领低年级学生成长,形成工作室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格局。

(2)沉浸式。工作室是为不同年级、不同特长的学生提升沉浸式的实战能力培养平台,营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氛围。学生能力提升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相互学习。大一、大二的工作室成员每天在工作室工作时间2小时以上,每周累计工作10小时以上,每周公示工作时数,每个学期请假次数不超过3次,对于不满足要求的予以劝退,确保工作室有浓郁的成长氛围。大三的学生将个人电脑搬至工作室,这样一是解决工作室电脑数量不足和设备维护问题。二是让学生将“家”安在工作室,除了上课、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沉浸在工作室,更好地达到能力培养的效果,同时给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任务式。工作室每周以定制和自选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任务套餐,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手绘练习、电脑效果图练习、案例分享、读书分享等不同的任务,形成组间竞争、协助、合作、共进,以任务驱动促成工作室成员的成长。通过平时的任务式训练夯实基本功,以便在企业项目下来的时候可以承接,更好地促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开展。

(4)项目式。工作室指导教师带领工作室成员承接实际项目,通过实战项目训练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当没有企业项目时,还可以用以往的项目进行真题假做进行训练,用市场标准衡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

(5)竞赛式。工作室每学期筛选两个竞赛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竞赛项目,要求每位成员至少参加一个竞赛项目,并且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每个小组由高低年级的学生组成,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参加竞赛项目,促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有利于与同类型高校进行教学成果的横向对比。

2.工作室激励机制

工作室的主体是师生,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作用,因此应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让专任教师担任工作室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式、项目式、竞赛式的实践训练应计入工作量,抵扣一部分的教学工作量,教师主动联系企业获取企业项目并带入工作室的,除获得企业的酬劳外,学校给予同等的酬劳补助,同时将实践训练成效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调动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加入工作室,完成相应的实践训练的,给予项目考察、培训等业务能力晋升机会,同时可抵相应的学时学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表现较差,通不过考核的学生实行淘汰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真正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训练机会,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拓宽外部渠道,发挥外力助推作用

1.打造多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与单一企业互动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不利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长足稳定发展,不能满足大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校内工作室为依托,联合多家企业共同进驻,多企业联动使各方资源最大化。具体操作有: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多企业制订,使校企合作渗透到顶层蓝图;定期举办企业设计师沙龙,创造学生和设计师对话的平台,设计师分享职场生涯,学生了解企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聘请该时段有时间、有意愿的企业设计师开展学术讲座和实践教学;课程大作业邀请企业设计师参与评图,使课堂教学成果接受市场评价;向学生发布多个企业的招聘信息,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实习、就业模式,满足批量学生的实习、就业需求。

2.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孵化基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此项目每所高校都分配有一定的立项指标,经评审确定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级别,申报主体是学生团队,教师起指导作用。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有经费支持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植入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然而笔者作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审专家,在近几年的项目评审中发现,没有企业背景或企业运作支撑的项目申报成功率较低,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但缺乏落地可能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有利于强化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精准性培育。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人员推动。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于新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度较高,是创新创业的潜力人才。企业介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破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新矛盾和问题,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可见,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孵化,可以实现大学生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3.借力国家政策,助推校企协同育人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作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一批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奥雅设计响应国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的号召,与多所知名高校联合办学,深度参与教育专业规划、教学实施、专项培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学研合作之道。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深度的校企协同育人,校方应借力国家政策,主动与企业联系,传递国家政策,争取企业支持。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实践基地保持新鲜活力的源泉,“双赢”是校企合作长足发展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是校方先“求”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采取逆向思维转变观念,从靠别人转变为先靠自己,主动进行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部建设,为校企合作创作条件,同时拓宽外部渠道,发挥外力助推作用,最终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刚要,阙明坤.新发展格局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9):83-88.

[2]郑雅萍,周婷,陶佳苹.独立学院转设:必要性、困境及路径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6):7-9.

[3]彭华安,阙明坤,刘自团.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历史演进与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20-28,124.

[4]刘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转及其不确定性的克服:以某实践基地为例[J].高教探索,2020(7):80-84.

[5]丁艺婷.社会交换理论视阈下原则式谈判之“双赢策略”分析:以中俄企业价格谈判为例[J].商展经济,2023(11):161-164.

[6]杨超,刘伟.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10):200.

[7]刘忠海.高校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平台构建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23(6):67-68.

◎编辑 尹 军